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突破边界、全城联动:香港巴塞尔再度激活国际艺术新版图|ART IN HK 2025

Mar 27,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4

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图片来自Art Basel

“艺术是超越”(Art is transcendence)、“艺术是视野”(Art is Vision)、“艺术是无界的”(Art is boundless),随着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呈现在即,上述的三个宣言在陈福善、金守子和苗颖的作品上则透露出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下文简称香港巴塞尔)的重要风向——跨越时间、连接国际的艺术版图;亚洲移民的游牧与迁徙;以及借助网络突破的虚拟与现实间的界限。
“香港自有史以来都是一个国际性很强的城市,而亚洲也是全球艺术市场中发展最快的板块。”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Angelle Siyang-Le)表示。3月26日至30日,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家画廊齐聚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现具有全球多样性和区域代表性的最新创作。今年超过半数参展艺廊来自亚太地区,23家新晋参展画廊占比近十分之一,而32家画廊在香港设有展览空间。

 

当下语境中的多元艺术回应

 

即使有弗里兹首尔艺术博览会(Frieze Seoul)、新加坡艺博会(ART SG)等亚洲艺术展会的先后崛起,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仍是亚洲最大的艺术展会。在“艺廊荟萃”板块,既可见乔治·德·基里科、胡安·米罗、安迪·沃霍尔等大师之作,也有单慧乾、恩佐·卡马乔(Enzo Camacho)与艾米·利恩(Amy Lion)等新锐艺术家的作品。

5

路易丝·布尔乔亚,《牢笼 (舒瓦西2号)》,1995年,© 伊斯顿基金会 / VAGA at ARS,NY,摄影:Christopher Burke

6

米凯尔·博伊曼斯,《鲍勃》,2025年

豪瑟沃斯画廊、卓纳画廊、白立方画廊、佩斯画廊、高古轩画廊等国际蓝筹画廊在本届展会带来了其代理的重要现当代艺术家作品。豪瑟沃斯带来了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两件装置作品《牢笼(舒瓦西2号)》《小海湾》,以及一组水粉作品《母与子》,布尔乔亚个展“软景”正在豪瑟沃斯香港空间举行,画廊也带来了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玛丽亚·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等现代大师作品。此外,去年新加入画廊的奈里·巴格拉米安(Nairy Baghramian)将于10月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亚洲首展,皮皮乐迪·里思特(Pipilotti Rist)个展则将于7月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呈现。卓纳画廊展位汇集现代主义大师和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探索其在具象绘画中多样的实践方式,包括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曾在去年北京UCCA回顾展上呈现的画作《朝阳》,以及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在上海Prada荣宅举办个展后创作的全新作品《鲍勃》。

7

琳恩·德雷克斯勒(Lynne Drexler)创作于1963年的作品《幻变之水》

将重要艺术家个展同期展现的策略也体现于白立方画廊,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占据独特地位的美国艺术家琳恩·德雷克斯勒(Lynne Drexler),展会同期,其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首次以个展的形式在白立方香港空间举办。此外,该画廊还带来了伊黛尔·阿德楠(Etel Adnan)、翠西·艾敏(Tracey Emin)、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李禹焕、刘韡、朴栖甫、傅丹(Danh Vo)和周力等艺术家作品,今年7月,白立方首尔空间将举办周力的首次韩国个展。佩斯画廊的焦点作品包括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罗伯托·马塔(Roberto Matta)的大型绘画作品《尾酒派对》,以及当前正在大馆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的波兰艺术家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的雕塑作品《小隐身》(Little Be-Hide)。

8

格莱斯顿画廊展位呈现韩裔美籍艺术家安妮卡·易(Anicka Yi)作品

贝浩登呈现画廊代理的艺术家的一系列新作,包括村上隆的“Tan Tan Bo”系列最新作品,安娜-伊娃·伯格曼、林恩·查德威克、汉斯·哈同、乔治·马修、朴栖甫及伯纳·维内等;高古轩则带来阿尔伯特·厄伦(Albert Oehlen)、郝量、曾梵志等多位国际艺术家的最新及近期画作、雕塑和摄影作品,从多元现代角度探索抽象主义、自然世界、人物和古今文化符号。格莱斯顿画廊呈现了韩裔美籍艺术家安妮卡·易(Anicka Yi)的代表作,艺术家个展“另一种进化”目前正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9

单慧乾,《〈现实战争〉试妆 20/11/24》,2024,化妆品、面纸本,34.5 x 31.5 x 8.5 厘米(装裱尺寸)

刺点画廊、Empty Gallery、Rossi&Rossi、Phd Group、维伍德画廊等香港本土画廊或在香港开设空间的画廊则呈现出一批具有处在创作前沿的艺术家作品,其中不乏香港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刺点画廊构建了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通过影像、摄影、雕塑与装置,探讨社会身份、身体感知与文化记忆,包括单慧乾的《沉睡》《(现实战争)试妆 20/11/24》,单慧乾个展“我们的目光”当前正在刺点画廊举办,苏咏宝的雕塑《有种日常:水》也在展位展出,其个展“迭步”正在Para Site 艺术空间举办。Empty Gallery在展会呈现了画廊成立十周年群展,展出贾桂琳·寇克(Jacqueline Kiyomi Gork)、郭凯(Doris Guo)、徐梯善、曾盐太郎、沈璟、谭焕坤(Rafael Vunkwan Tam)、武雨濛的新作。马凌画廊则带来逾二十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包括韩国第一代单色画派艺术家赵容翊(1934-2023)于2018至2021年期间创作的绘画作品,以及许鹤溪、王之博、刘茵、杨季涓、娜布其、苗颖等艺术家新作。

10

朱凯婷,《glimmer in your eye ii 》细节,2025年

首次参加香港巴塞尔的PhD Group呈现了艺术家朱凯婷(Michele Chu)个人项目“厨房”,画廊曾于2023年香港巴塞尔期间举办其个展。Rossi & Rossi展位带来伊朗裔美国艺术家西阿·阿玛雅尼(Siah Armajani,1939-2020)的个人展位,并展出工作和生活在在墨尔本与香港的艺术家张施烈(Szelit Cheung)的最新绘画创作。

11(1)

程心怡,《Mistral Wind Blowing》, 2025年

参与本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中国本土画廊包括北京公社、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魔金石空间、香格纳画廊、天线空间、BANK画廊、没顶画廊、Tabula Rasa三米画廊、工作室画廊、星空间等。天线空间展会汇集了诸多画廊代理的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包括2024年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现代委任”项目的韩国艺术家李美来,以及2024年在Prada荣宅举办个展的李爽,程心怡、关小和崔洁也在展位带来了其最新创作的作品。

12

韩笃一,《我们的优越算法》,2023年

 

北京公社则呈现了来自不同代际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包括常羽辰、梁远苇、马秋莎、毛焰、石佳韵、宋冬、王光乐、尹秀珍、张晓刚、周轶伦等艺术家作品,在今年的“策展角落”单元展出王光乐的个人项目,展出他的一系列小尺幅绘画草稿,与其正于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呈现的大型个人展览构成理解王光乐作品的多个面相。香格纳画廊将展出陈维、丁乙、韩梦云、胡项城、赵仁辉等艺术家作品,包括2024年参展蓬皮杜艺术中心“目:中国境象”的孙逊作品《魔法星图之㷋燚幻戏图》,曹澍影像作品《妖糖》将在“光映现场”放映。没顶画廊呈现蔡坚、傅斯特、冯至炫、陆平原、宋琨、汪建伟、王欣、杨扬、佩恩恩等艺术家作品,沈莘的影像作品《天雨粟 #1,我们在这个语言中相遇》将在光映现场放映。来自上海的BANK以韩笃一、林科、柯好理、张怡、张移北、季云飞、唐宋等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作品,希望探索在错位时代中重建真实连接的可能,尝试呈现人工智能重塑认知边界、战火与自然灾害动摇生存根基的当下,是否可能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创造映照肉体与精神的棱镜。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则带来黄婉冰、黄宇兴、方媛、杜京泽等年轻艺术家的新作。

13

朱田,《漫长的战败》,双频道录像,2025年

14

朱丹,《郁金香钟摆》,2025年

在“艺术探新”单元,中国本土画廊则带来了新一代艺术家个人项目,包括艺术家朱田在墨方的“漫长的战败”, 王韵尧在Linseed的“那位深不可测的玩家”,朱丹在Tabula Rasa三米画廊的个展,王玉钰在工作室画廊的“编织练习”等。

15

© 2025 Tanat Teeradakorn, ‘Act–4 For The Mass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东南亚画廊也在本届香港巴塞尔中占有了一定能见度。来自泰国曼谷的画廊Bangkok City City带来了泰国艺术家 Tanat Teeradakorn的影像作品《绝对主义的兴衰》(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n Absolutism),此件作品是对权力、文化和反抗的交叉点的大胆探索,将泰国传统民间舞蹈重新想象为一种被媒体和国家宣传的操纵力量所利用的叙事媒介。新加坡画廊象画廊的展位则“重新定义物质性、身份和叙事”,展出一系列东南亚新锐艺术家作品。STPI画廊则带来了徐道获、李昢,以及林真金的作品。

 

流动的艺术与展览空间

 

受场馆面积所限,更多项目开始突破既有环境,走入城市。多次担任“艺聚空间”策展人的Alexie Glass-Kantor今年将在现场呈献来自不同地域的18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以“As the World Turns”为主题,紧密围绕四个主题平台展开:“Passage”,聚焦文化共鸣、韧性与叙事,包括已故菲律宾裔美国艺术家帕西妲·阿巴德(Pacita Abad)的三件巨幅画作;“Alteration”,深入探讨抽象性和物质性如何被颠覆,呈献由何恩怀创作的30件黄铜系列雕;“Charge”,探索数字与实体世界的交汇,展出陆扬、王业丰等艺术家的新作;“The Return”,聚焦神话、灵性及存在的循环本质,会呈现瓦吉科·恰奇亚尼(Vajiko Chachkhiani)的作品。

16

林真金,《Untitled》,1996年,1966年 © Kim Lim; Courtesy of the Kim Lim’s estate,由STPI呈现

36 间艺廊参与“策展角落”(Kabinett)数量为历届之最。该展区在艺廊主展位内设置主题展览,重点聚焦亚太地区和亚裔艺术家的个展项目,包括21位亚太地区艺术家及15位其他地区艺术家的作品。1960年代就活跃在英国的新加坡华裔亚洲女艺术家林真金(Kim Lim,1936-1997),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在没有任何工作室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她曾游历了中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埃及、马来西亚和土耳其,那里的自然景观启发了她。其最早的版画以调制块和线条为特色,这一主题也进入了她的木雕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林真金的版画和雕塑探索了更多的自然形式,灵感来自她对古希腊、中国和南亚文明的热情。在1997年英年早逝之前,这位艺术家主要用石头创作,同时也继续创作版画。她的雕塑以其粗糙的原材料,但又具备轻盈和柔软的品质而闻名。

17

黄马鼎,《Double Lithops》,1997-98年,由P.P.O.W.艺廊呈现

已故美国艺术家黄马鼎(Martin Wong,1946-1999)曾在1967年写给朋友的信中称自己“总在边缘徘徊的局外人”,作为一位活跃在美洲的华裔酷儿艺术家,其创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获得世人认可。2022年在马德里他的第一次欧洲博物馆巡回展开幕,后巡展至柏林、伦敦、阿姆斯特丹。美国华裔诗人、艺术批评家姚强(John Yau)评价:“黄马鼎所画的世界已经消失了——确实让人觉得他描绘的不朽之地从未存在过。虽然他从未试图认同或吸引收藏家阶层,但他现在已经被他们所接受,还有那些在他曾居住过的、现已被中产阶级化的社区里舒适生活的人。那么,在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的今天,对那些他终其一生热情描绘的那些被剥夺权利和被边缘化的人,黄马鼎又会想要说些什么?”

 

影像内外的香港叙事

 

对香港人而言,在面向维多利亚港的全球最大型的媒体幕墙之一——M+幕墙上观看影像已成为日常,该光影画布高65米、宽110米,由数千个LED灯管镶嵌而成,从1.5公里以外的港岛观看依然清晰可见。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创作的全新M+幕墙委约作品《戏夜寻谜》(2025)展示由以人工智能生成动画向香港电影黄金时代致敬的默剧,张国荣、张曼玉、周星驰、周润发、林青霞和梅艳芳等香港巨星演出过的角色被艺术家镜头下的人物再现。作品所呈现的场景糅合了吴宇森电影的侠义豪情、王家卫的浪漫主义、徐克的无限想像和王晶无所忌讳的搞笑等元素。

18

何子彦,《戏夜寻谜》,2025,由M+及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约创作并由瑞银集团呈献,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以《戏夜寻谜》摸索香港电影史和共同回忆的丰富多彩。以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经典场景和角色为灵感的人工智能生成影像,以充满趣味的方式引领观众思索历史,并重新想像未来。我希望在维港夜景相辅相成下,这个在M+幕墙上展现的视觉体验能成为对香港电影历史的颂扬,并启发大家以全新眼光来看这座城市昔日的电影文化与情怀。”何子彦说,而该项目也是M+第四年与巴塞尔艺术展合作,并由瑞银集团支持在M+幕墙上展示的艺术项目。

19

Isadora Neves Marques,《Vampires in Space》(视频静帧),2022,图片由Umberto Di Marino提供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今年显然更强调持续与区内艺术界及新锐艺术家的联系。比如与本地非营利机构Para Site艺术空间合作举办公共项目“光映现场”(Film)为历史性的首次尝试。从3月27日至30日,共计7场由30位艺术家创作的多部影片将陆续在展会中放映,该板块协同文化影像频道Nowness Asia以及录像艺术非营利组织录映太奇(Videotage)共同推出,不仅包含了探讨性别身份认同、非传统家庭结构和精神韧性等命题的未来想象,也有审视历史、记忆和神话如何塑造当下的纪录剧情短片。除了葡萄牙、泰国、哥伦比亚、伦敦等地的艺术家外,还有潘逸舟、陈萧伊、王拓、贺子珂、曹澍等中国当代艺术家。其中王拓曾凭借沉浸式多频道影像装置《东北四部曲》(2018–2021)获得“希克奖2023”,本次将带来2019年的《痴迷录》,源于艺术家对一宗迷离失踪案的关注,继而引发了其对网络时代的欲望和执念、建筑美学与御宅文化的探讨。

20

王拓,《痴迷录》静帧,2019年

新一代策展人主导下的“光映现场”显然进一步推动着香港本土影像艺术发展,比如“录映太奇:像素身影”中就汇聚了莫颂灵、徐皓霖等五位香港本地艺术家以影像探索和想像他者的作品,“有自主摄录,也有他者创作的片段,有穿插着虚构的元素,也有客观资料的重组。艺术家借助影像、图像及声音作为素材,以剪辑的手法搜索并塑造那个牵引他好奇的存在。观众在荧幕观看同时,亦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这群被像素化的人。千回百转,阅读他者的过程中出现多个我。是他,也是你和我。”

 

以艺术激活香港

 

与大湾区在乐思洋看来,香港的地理优势之一即坐落在大湾区,如果说12年前展会首登香港时还是一个学习西方当代艺术运作方式的过程,而今则开始有了自己的方式。一系列新的动作加强了香港与周边的艺术文化交流,不仅利用空间资源弥补了香港艺术场地的局限性,也通过艺术生态的互联,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内的艺术合作。
今年全新设立的“美高梅艺术探新奖”(MGM Discoveries Art Prize)是由MGM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合作推出,隶属于巴塞尔艺术展的“艺术探新”(Discoveries),旨在支持新锐艺术家并培育新秀人才。已公布的评审团包括Delfina Foundation创始总监Aaron Cezar、Art Jameel总监Antonia Carver、亚洲艺术文献库执行总监何恩怀、PARKSEOBO基金会主席Park Seungho及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兼首席策展人朱筱蕤,将从首届入围艺术家申旻(P21)、Kayode Ojo(Sweetwater)、Saju Kunhan(Tarq)中选出最终获奖者,胜出者所获得的5万美元奖金将由艺术家与其代理艺廊共享,同时获得在澳门举办展览的机会。

21

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图片来自Art Basel

每年3月香港艺术季早已成为全球艺术版图中不可忽视的站点,而这一聚点离不开全城联动的艺术对话。2025年的“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将汇聚艺术文化界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当今艺术文化领域的驱动力量。对谈议题包括东南亚艺术赞助体系的演变、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的互动、锐舞文化的艺术维度,以及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联性。
而3月初在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举行的“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特别展览,还将其作品与亚洲艺术家的回应作品并置,探索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李明维:如沙的格尔尼卡”作为一种补充,以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出的经典之作《格尔尼卡》为出发点,艺术家李明维参照了在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和宗教传统中出现的沙画,利用沙粒这种象征无常和不稳定的物料来重现该画作。此外,“森村泰昌与辛蒂·雪曼:变装化身”“傅丹创意现场:野口勇的‘光’”等展览也呈现于M+博物馆。大馆也同时展出了“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胡晓媛:异路”“梅芙·布伦南:物方志”。一年一度的大馆“艺术家之夜”也将于3月28日晚,邀请来自亚洲的新晋音乐人,以及来自欧洲、以虚拟现实组合为创作方式的视觉艺术家及艺术家为观众呈现现场表演、音乐演出及装置艺术。当晚焦点之一是长居伦敦的艺术家陆明龙带来的演出,其创作以探索人工智能和社会变革时代的技术进步神话见称,他将穿越表演现场,将观众带入他的近虚拟游戏世界,沉浸于他持续创作的SimBeijing(新北京)近未来智慧城市三部曲——《黑云》(2021)、《NOX》(2023)及《空白骑士》(2024)——所俯视的中华未来主义宇宙。

22

何子彦,《戏夜寻谜》,2025,由M+及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约创作并由瑞银集团呈献,M+幕墙,2025年

想象维港的夜色与M+幕墙的AI光影共舞,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仍格外令人期待。从大湾区生态互联到跨越区域的文化共振,香港以其独特的“超链接”身份,在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张力中重构艺术叙事。这座城市不再仅是东西方艺术的交汇点,更是技术、历史与身份多重命题的实验场。恰如乐思洋一再表示的那样,历经几年的时间,很多事物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当下更为重要的是重新连接。

 

撰文/孟宪晖
编辑/叶滢 姚佳南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