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主持人
黄韵奇
本期嘉宾
陈楸帆
武子杨
本期内容概述
今年年初,DeepSeek呼啸而来,再次将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推进到我们面前。从ChatGPT到SORA,AI技术的迭代和快速变化,对于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没有技术背景,如何才能跨越技术的门槛,找到个人进入AI时代的通路?
AI的“涌现”效应以整体性介入的方式,也催生了“斜杠/跨界多角色工作”,以及在数字生活“元认知”的底层理解。本期播客邀请了两位嘉宾——科幻作家陈楸帆和新媒体艺术家武子杨——从各自在“数字游牧”状态下的创作实践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了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状态、身份认知与创作/生产的方式。
陈楸帆与武子杨以自己在全球各地游走的“漂流”经历展开数字游牧生活的亲身经历分享,从意大利到美国、从乌克兰的驻地到东京的SIGGRAPHAsia会议,跨地域创作使武子杨在主动地汲取第一手经验的过程中不断重构自己的身份。陈楸帆回忆了早年在汕头,通过“打口碟”接触到地下音乐和文化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对跨文化叙事的兴趣。自疫情起,陈楸帆半主动半被动地开始了跨时区的远程协作与全球驻地工作,使得他开始关注如何以“非在地”的方式去思考在地性问题。
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提出,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已从“扎根”转向“流动”。身份与文化的漂流与离散不仅发生在物理世界中,也时刻发生在算法与技术铸造的混合现实中。数字游牧(digitalnomadism)的特征与核心要素为: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作与生活的高度流动性,脱离传统的地理和组织束缚,选择自由的生活方式——工作与地理位置的分离(RemoteWork),跨越国界的身份流动(GlobalCitizenship),技术驱动的自组织能力。
数字游牧带来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如何在漂浮与模糊中建立人与人的连接,展开具体的实践与创作?
数字游牧是否能解决在原来的话语体系中无法被解决的问题,又如何在流动的状态中找到与之同频的实践方法?“Becoming/生成”一词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德勒兹的美学思想中兼具双重意涵,也是陈楸帆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更新“模糊而有灰度”的整体性认知的感受。人工智能使得文字、游戏、视频、图像等融合的多模态创作成为可能。武子杨在数字游牧的早期以“身份寄生”的错位展开创作,并以具体的个体经历、驻地社群链接作为自己在游牧中的“抓手”以对抗泛化与漂浮感。武子杨分享他在乌克兰驻留的经历中对于数字技术与肉身体验、人类情感的微妙关系的反思。
作为工具的AI正在拓展、介入、制造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能源与环境、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可能性与挑战。AI工具虽在很多领域降低了参与门槛,但也加剧了资源消耗、文化同质化与经济的“马太效应。
武子杨的《未来_预报》以区块链金融化游戏应用(Game-Fi):Axie Infinity为灵感,讨论技术对于基础设施的影响。该游戏一度50%的用户都来自马尼拉附近的乡村,低收入群体通过玩游戏获得虚拟货币收入。陈楸帆亦在《丰饶之梦》创作中提及AI、游戏化驱动的去中心化经济模式以及其背后对于环境的影响。
如李飞飞所言,每个人都在AI时代中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两位也分享了非技术背景的身边人,以技术的开放心态和大胆使用,跨越技术的门槛,找到个人进入AI时代的通路的经历。
在AI时代,数字游民是否需要另一种身份与“根性”来组织网络?技术主导的世界中跨学科实践所延展的个体的能动性又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创造性秩序?在数字融合的现实中,也许重要的并非目的导向的解决方案,而是我们如何在游牧的过程中保持彼此相连。
“志异”时刻
03:14 从“线下漂流”到“数字游牧”:武子杨的一手经验、陈楸帆的去本地化视角
09:10 陈楸帆:数字游牧中的Becoming/生成与有灰度的整体性认知、不停寻找出路的循环
13:17 武子杨:早期创作的“身份寄生”的尝试、驻地中多元社群成为“游牧”中“扎营”的抓手
18:22 武子杨:乌克兰驻留经历中重新反思人与AI的关系弹性——回归肉身、以人为本
22:27 陈楸帆:AI辅助写作者的多模态创作转译
28:38 数字技术介入基础设施与经济模型:武子杨作品“未来预报”,陈楸帆小说中的环保倡议
35:59 AI时代的“数字包浆”、数字污染、文化泛化、马太效应
44:06 AI的“涌现”效应:融合碎片化、多元的身份角色从而塑造整体性的跨学科实践
45:31 陈楸帆在北京中间剧场的AI共创舞台剧首秀
49:55 武子杨的教书、参与科技行业论坛、3D动画、游戏创作多重实践
54:40 非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应用AI,心态与递归性认知比知识技能更关键
相关链接
《流动的现代性》: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在同名著作中描述了全球系统的非结构化和不明确的流动状态,以及新系统的不可达性,并呼吁重新思考用于叙述人类经验及历史的认知框架。
肖凤霞:人类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踏迹寻中:四十年华南田野之旅》
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首次由前日立公司的CEO牧本次雄在其1997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
SIGGRAPH: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 Graphics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计算机图形学和交互技术特别兴趣小组)是ACM组织的以计算机图形学为中心的年度会议,自1974 年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开始举办。主会议通常在北美举行,但地点不受限制;SIGGRAPHAsia 是每年举办的第二次会议,自2008 年以来已在亚洲各国举行。
《欢迎来到车臣共和国》,Welcome to Chechnya, 导演David France,2020年
《没有您就没有我们》,Without You, There Is No Us, 作者金淑姬Suki Kim,2014年
Axie Infinity:一款区块链游戏,于2018年发布,玩家可以收集、繁殖、战斗和交易名为 Axie 的数字宠物并从中获取收益。该游戏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运行,并使用一种名为AXS 的加密货币。
李飞飞: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等。著有《我看见的世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现为 ImageNet 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研究员、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本期节目
写作者,主要研究女性主义及科技艺术。过往文章发表于《艺术新闻》、artnet、ARTnews、《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等。
本期嘉宾
科幻作家、编剧、译者,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荒潮》、《AI未来进行式》等,以未来技术为切入点反思社会变迁与个体困境。
新媒体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副系主任。其近作“阿加尔塔”探索了去中心化的生态政治学,聚焦AI、增强现实(AR)和多模态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