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程然:在荒诞与流动之间,与“万物共感”

Feb 14,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3

程然,《L15a0》影像静帧,变形宽荧幕画幅, 2.39:1, 彩色立体声, 70分, 4K, 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马丁·戈雅生意及同理轩美术馆提供

撰文 林灿文
编辑 胡炘融
程然正在誌屋上海呈现的展览“万物共感”以其两部重要影像作品《L15a0》(2024)与《EMPATHY》(2022)为核心,探讨物质性与感知的关系,以非线性、流动的时空与文化脉络带领观者进入当代人感知与存在境遇的奇特场域。展览从“物”的关照到对“离”的重新理解,直至“荒诞”与“流动”交织,转译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悲怆为当代存在主义的反思:在一个日益流动且碎片化的时代,个人的身份与意义何以安置?

物色

4

程然,《EMPATHY》影像静帧,变形宽荧幕画幅, 2.39:1, 彩色立体声, 16分45秒, 4K, 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马丁·戈雅生意及同理轩美术馆提供

假如按照浅略的观感和当代艺术的时兴命题,标签化这场展览的入口颇多:古典文化的再阐释、神秘学/媒介物质性研究的介入、去人类中心的生态观、AI生成艺术、新唯物主义、宇宙主义、中华未来主义、青年亚文化或者(常规的)非线性影像的个人表达。不论从外部观测还是从内部体验而言,“万物共感”绝对称得上是一场物色丰沛的展览。
进入展厅,观者将首先被三块屏幕包围,分别放映《EMPATHY》的三个篇章:它们以微观镜头捕捉流体的自然运动并转化为人类经验的抽象表达,将物的物理性转译为感知的哲学。《EMPATHY》中对物象交感的召唤同样在《L15a0》中体现,如在声音与文字行进至“秘招黄阳暖兮,茎染丝缕于水”“赫阔日升山肤兮,宿莽玄灰椒香”等文本时,影像则呈现流体对冲产生的条缕拉伸、颜色融合和体积变化等。水滴撞击、涟漪扩散、气泡升腾,这些自然现象在程然的镜头下被赋予新的情感维度,并提出问题:物自身的物性与状态是否拥有自身的情感?

5

程然个展“万物共感”展览现场,ZiWU Gallery,上海,2024年

古代文论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 中写下:“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以此强调物象激发情感创造的能力。时基媒介的物质性理论操演则似乎始发于对向的另一角度:从生态诗学与生态批评获得灵感,响应 “地质学转向”的策略,通过引入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感知力,创造多向共生的情境模式。然而,程然的“物色”则是在前两者之间经由影像媒介,使得物性不再是单向地被人感知,而是在其间隙生成交感的可能,以古典诗歌的当代影像化指代物与人之关系,使观者成为窥探者,或是“见微知著”的人类世自然主义诗人,从极微的尘埃中照见宏大的宇宙景观。

6

程然,《EMPATHY》影像静帧,变形宽荧幕画幅, 2.39:1, 彩色立体声, 16分45秒, 4K, 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马丁·戈雅生意及同理轩美术馆提供

然而,不论以何种路径,以媒介揭示世间物色之路注定存在风险。“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刘勰评及《离骚》称其过度饱和、堆砌泛滥,徒然使人麻木,产生视觉疲劳。作为投射《离骚》笔意的《L15a0》似乎也保留着这一有意为之的策略。因此尽管是由物的关照出发,展览“万物共感”注定不是一部赏心悦目的自然纪录片,相反首先展开了激烈的感官掠夺,考验着观者的知觉容积,加之展览中密布的霓虹灯和图示处理,进一步加剧了感官乱码或感官重启的模糊,使人从(自以为)有感的状态无限趋向于绝然失感的另一异端,在此进程,是为“共感”。

空离

7

程然个展“万物共感”展览现场,ZiWU Gallery,上海,2024年

“离开这里,离开这里,永远离开这里。只有这样,我才能抵达我的目的地。”“那么你知道你的目的地”,他问道。“是的”,我说,“我已经说过了,‘离开这里’就是我的目的。”
卡夫卡短篇小说《出发》中的对话穿过程然的《奇迹寻踪》(2015)与《L15a0》呼应,使其乱码般的文本不仅重构了《离骚》的语境,也触及“离开这里”之后久久萦绕的“离愁”。从《EMPATHY》由“缺”与“同理”生发的辩证哲思,转入展厅深处的大厅,作品《L15a0》以1100字的AI《离骚》文本重新编译了“离”的主题:影像中的三位演员——“人”“魂”“神”——分别代表真实、超然与仪式化,影像通过三重视角并以神鬼的意象为线索,在这其中,神秘图腾的幽灵之舞被影像的意识流纵情,最终将屈原的“离人之感”重新与当代语境进行共享。
在《L15a0》中,“离”不仅仅是地理或身份上的位移,也象征人类与世界之间无法消弭的距离感。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日神与酒神精神的矛盾与融合,那是当日神最终说起酒神的语言来,一边是与梦嬉戏,一边是与醉迷狂,我们由此进入美与真理间的一个中空地带。这种矛盾在《L15a0》中化为一种荒凉的和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非上下而求索”,程然用模糊化的是非表述与影像语言,将人与世界间固然的疏离感袒露无余,也揭示了中空地带存在本身的脆弱与游离。

8

程然个展“万物共感”展览现场,ZiWU Gallery,上海,2024年

离开,反复离开之后,在地球这一已逝未来的废墟上,“空”成为一处可能性/不可能性的温床,接着,所有“物色”进入漫长的半衰期(Half-life)——人类混乱的大脑堆积杂乱的念头,一个个自相矛盾的迷宫里充斥着前言不搭后语的碎片。艺术的再现成为新的仪式,歌颂那转瞬即逝的力量,咏叹永恒的宇宙悲伤,这种悖论式的感知反复为已风化的废墟还魂,使人在失落的世界里重拾意义。正如《L15a0》的结尾,火焰燃烧起一座倒置的巴别塔,在火焰中或殆尽或喷薄而出的偏旁部首,究竟是屈原的《离骚》,还是AI的《离骚》正在分崩离析?不论何者,秩序和意义的再次消解皆将化作新的碎片,等待被拾起重组,成为下一次循环的起点。

荒诞

 

“荒诞不在于人,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二者的共存”,加缪在《西西弗神话·荒诞自由》中如此道来。诚然,人无法做到彻底与世界决裂,因此无法消除荒诞的感受。荒诞(absurd),源自于拉丁语的absurdus,指音乐“不合调、不协调”,后演变为“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等意思,即对于世界所呈现出的非理性的面貌,人感到的陌生和怪异。作为贴近西方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体验状况的表述,荒诞的美学与恐惧、战栗与孤独等体验相关。然而有意为之的荒诞,不仅停留于宣告逃离和叛逆,还是对存在之悖论现实的激烈披露。正如展览“万物共感”的助理策展人陈迅超所写:“主体遭受否定之后的余震,振荡在所有文明的现实个体之中——因震荡而共感,这是对后现代状况的某种身心回应,让《离骚》的境界也在今天被复写。”

9

程然个展“万物共感”展览现场,ZiWU Gallery,上海,2024年

另一方面,编剧大绵通过AI文本的介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荒诞”感。《L15a0》中声音、文本、图示、经验逐一对应却无法完全被阅读的语言系统,让人联想至尤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用教科书式的陈词滥调揭示的荒诞感,其灵感来自于抄写英文会话手册上虚假的言辞:它们像分格漫画一样,将老生常谈的日常生活分解成一个个散乱的学习单元,这些模块可以相互代替和不断重复。不同之处在于,荒诞戏剧将日常生活的平庸与荒诞在相互映射中被放大,程然则不在此停留,进一步将荒诞经由AI文本指向不可知的感官体验边界,最终才在镜像折返后与日常现实的荒芜面面相觑。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里荒诞是个死亡与新生合一的玩味词语。荒诞之“诞”的金文,是言字旁一个延长的“延”,原意是大话,引申为大言、虚妄。《汉书·郊祀志上》说:“言神事,如迂诞”,荒诞即代表天意,从天而降的旨意叫诞降,重要人物出生被称为诞生。这样说来,今日的“人”“魂”“神”何者才是下一个不可知的荒诞?或许此刻的我们更接近艺术家陈量在书写AI版《离骚》书法长卷过程时的状态:“仪式文本中的词句不断驱动着我的手势和大脑,不自觉地让手、笔以及书法线条伴随着先秦文字的古奥纹象而入薄空飞翔。”假如将AI无限生成的妄言与纹象视为萨满仪式中的神秘符码,它是否是荒诞非理性的当代神谕替身?也将始于偶然落于必然,就此循环。

10

程然,《EMPATHY》影像静帧,变形宽荧幕画幅, 2.39:1, 彩色立体声, 16分45秒, 4K, 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马丁·戈雅生意及同理轩美术馆提供

 

流动

 

“此时此地映古往今来,古往今来也映此时此地。”如程然所言,一种循环的时间观从《EMPATHY》的流体物理运动延续到《离骚》的时空、身份与文化位移,二者都暗暗指向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从现实碎片的并置、冲撞、融合、继而共生的联觉递进,进化为首尾相接的感官循环,这才打破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因此,程然的创作中最终带来的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人与非人的交感并非基于语词能指的交叉流动,相反,流动本就拥有无数个内部的循环,当流动不以静止为展开的前提,流动刻印在时间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之间的原始肌理才得以显明。这便是为何“万物共感”注定不是一场易读的展览,它易入不易出,要求观者进入迷宫并在每一个瞬间撞击迷宫的墙,与自己,与世界不断对撞,却无意于告知人在其中的位置。

11

《EMPATHY》作品海报 图片由艺术家、马丁·戈雅生意及同理轩美术馆提供

个体如何在流动世界中寻求意义?在回应这一永恒的主题前,展览“万物共感”召唤所有人将一碗创世和末世的“宇宙汤”(Cosmic Soup)一饮而尽,任混沌、起源或能量的流动在脑后和喉头久久翻滚,接着对宏大时间与微观运动进行诗意凝视。如此一来,意义不再是一种静态的追寻,而是流动中生成、瓦解、再生的循环体验,当创世的希望与末世的悲凉彼此交织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场域,那里也就是这里,是如《二十四诗品·流动》中所言:“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正在展出
程然:万物共感
Sympathetic of All Things

ZiWU Gallery
展至2025年2月16日

将盖娅作为母题的曼谷艺术双年展,生态女性主义离开田野之后

从致敬古希腊大地女神的标题,到策展前言中报菜名一般地引用洛夫洛克、拉图尔、马古利斯等西方理论家,对生态与气候危机、女性主义与泛灵论等潮流议题的追随,以及参展名单中的国际双年展常客们……本届曼谷艺术双年展(Bangkok Art Bienale)“孕育盖娅”(Nurture Gaia)给人的第一印象足以让一位普通的东亚艺术从业者质疑,我们是否至今仍未脱离社会学家瑞文·康奈尔(Raewyn Connell)提出的经典论断,即南方提供案例、北方生产理论的知识生产图景,以及国际双年展的全球视角和多元文化在多大程度上遮蔽了本土视角。这种先入为主的猜疑或许会在观展过程中消解,如果这位观众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规划好合理的观展路线,忍受炎热的气候和拥堵的城市交通,花几天时间一一拜访散落在这座超级大都市中的11个展览点位,最终仍然觉得有所收获的话。看展不只是智力考验,更像是一个体力活儿。在希腊神话中象征大地女神的“盖娅”一词在拉图尔(Latour)等学者的观念中用于替代“大写的自然”(Nature)以指称地球及生活在地球的万物。据说,“Gaia”与泰语中“身体”的发音相近,因此双年展的主题也可以被理解为“滋养身体”。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