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将至,又是出发前往世界各地感受当地文化的好时机。美术馆一直是人文之旅的重要目的地,《艺术新闻 / 中文版》在1月尾声中为您精心挑选了16个国内外的展览。从镰仓时代的日本雕塑到19世纪法国艺术的黑色浪漫,从美术馆中的艺博会到立足“本土”的海外中国艺术,让TANC伴随您开启2月的艺术之旅。
传统艺术
– ▬ –
Kamakura: Realism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Sculpture of Japan
纽约 | 亚洲协会博物馆
2月9日-5月8日
镰仓时代(1185-1333)一向被认为是日本艺术史上的巅峰时期,风格与技术上的创新使雕塑艺术展现了超越以往的写实性。宗教的发展——通常结合了传统与新式的实践——拉近了信徒与他们所崇拜的神明之间的距离。本次展览展出的圣像要求信徒们虔诚的信仰。一些人希望通过对佛教形象的创造而获得来世的救赎或此生的福报,另一些希望通过宗教仪式实现最终的觉醒。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圣像是“真实的存在”,从栩栩如生的造型和宗教仪式的激活中得到了生命力。
▲ 镰仓时代:日本雕塑中的现实主义和灵性展出的作品《The Head of a Guardian King》
本次特展由台北故宫院藏超过300件的董其昌相关作品中,挑选代表性的63组书画作品与重要藏品展出。展品按编年次序陈列,除了董其昌名作《蜀素帖》等,还展出与他的创作有着密切联系的《富春山居图》等台北故宫的重量级藏品。
董其昌不但是明代后期的艺坛领袖,也是启迪后世无数书画家的一代宗师,他的书画作品与理论都深具启发与创造性,以“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为追求境界。在广泛追索古代名家画作的过程中,提出唐代以来绘画“南北分宗”的发展史观,并超越传统的临仿格局,前所未有地提升对笔墨抽象美感与图像动势的关注,除成就个人独特画风外,也体现对画道的终极追求,“集大成”的主张及风格则引领其后文人画风的转变。董其昌同时也精于书画鉴赏,收藏经眼过众多古代书画精品,衍生出独树一帜的书论与画论,与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不断印证,所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对书画创作与艺术史研究影响深远。
▲ 本次展览将展出的米芾《蜀素帖》
文艺复兴以及近现代艺术
– ▬ –
Noir: The Romance of Black in 19th-Century French Drawings and Prints
J·保罗·盖蒂博物馆(盖蒂中心)
2月19日-5月15日
1840年起,法国艺术家开始描绘昏暗的夜间或黎明场景。这种对黑暗场景的探索伴随着不理想的社会现实,代表了工薪阶层的穷苦现状。本次展览包括了选自盖蒂馆藏的作品以及来自洛杉矶私人与公共收藏中的作品,展示了鲁道芬·布雷斯丁(Rodolphe Bresdin),马克西姆·莱拉尼(Maxime Lalanne),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与乔治·修拉是如何表现这些新的主题的。
▲ 查尔斯·梅隆(Charles Meryon)作品《吸血鬼》
▲ 乔治·修拉的作品《修拉夫人》
尤金·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从马蒂斯和康定斯基的大胆用色与抽象形状,梵高与高更的丰富情感,到印象派充满生气的色彩选择,都可以溯源到尤金·德拉克洛瓦。他是最后一位宏大风格(Grand Style)的画家,同时也是第一位现代艺术的大师。“德拉克洛瓦与现代艺术的崛起”是一次对法国浪漫主义先驱的致敬。
▲ 尤金·德拉克洛瓦作品《萨丹那帕露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1846
▲ 尤金·德拉克洛瓦作品《 Convulsionists of Tangier》,1837-1838
这个大型展览展示了约30幅波提切利为但丁《神曲》绘制的细腻绘画。这批作品被第12世汉密尔顿公爵在1882年卖到柏林,造成一时轰动。展览还将展出波提切利时期的手稿,包括《汉密尔顿圣经》(Hamilton Bible)。
▲ 波提切利绘画作品《Paradise 6》
当代艺术
– ▬ –
2月14日-5月15日
马塞尔·布鲁泰尔斯(Marcel Broodthaers),比利时诗人。他在40岁时将关注点移向视觉艺术。在接下来的12年里,他的作品保留了惯有的诗意和幽默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平衡的观念结构。布鲁泰尔斯持续地探索多种跨媒介地创作方式,包括诗歌,雕塑,绘画,书籍,版画和电影。本次展览是在纽约举办的第一个布鲁泰尔斯回顾展,把他的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梳理了他复杂的职业生涯轨迹,并证明他短暂的艺术生涯对后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 马塞尔·布鲁泰尔斯(Marcel Broodthaers)作品《白橱柜与桌子》(Armoire blanche et table blanche),1965
美国艺术家、记者、纪录片导演劳拉·泼特拉斯(Laura Poitras)在2015年凭借纪录了“棱镜门”事件主角斯诺登真实状况的影片《第四公民》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奖项。这位曾经参加惠特尼双年展的艺术家的首场个展将于2月初在惠特尼美术馆的新址中开幕,呈现艺术家对“9·11”事件之后全球监听事件、反恐战争等的持续关注。在网络和监控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场以“宇宙杂音”命名的展览为观者带来的将是一场深刻的反思。
▲ 劳拉·泼特拉斯,《无政府主义者:以色列无人机图像(2009年2月24日截取)》,2016年
安德里亚·弗雷泽(Andrea Fraser)激进的艺术创作横跨表演艺术、机构批评(Institutional Critique)、视频和观众互动等多个维度。开放计划:安德里亚·弗雷泽将展出她的特定项目《顺流而下》。该项目是在监狱中录制的音频,试图填补监狱与博物馆之间的社会,文化和地理鸿沟。自70年代中期,美国发生了博物馆与监狱的建设热潮。但在美国一些州,如纽约,最近开始通关关闭部分监狱来扭转这一趋势。弗雷泽的声音装置旨在反映在人们在维持这些迥然不同的机构的运转中所扮演的角色。
“开放计划”是一个分为五部分的实验性展览机划,将在美术馆五层的巨大开放空间展出,此空间不包括任何隔墙。
▲ 惠特尼美术馆五层的开放空间
2月3日-4月10日
在2016年2月,新美术馆将举办安里·萨拉(生于1974)的大型展览。安里·萨拉(Anri Sala)是近几十年里最受肯定的新晋艺术家之一。此次展览将成为他在美国的创作最全面的一次回顾与总结,强调了萨拉对声音和音乐与建筑和历史之间互动关系的持续兴趣,“安里·萨拉:回答我”将展出大量多声道音频和视频装置作品,带来一次交响乐式的体验。在他在90年代后期的视频作品中,萨拉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了他的家乡阿尔巴尼亚的后共产主义生活。自2000年后,他的作品开始探讨的声学经验的心理影响。
▲ 安里·萨拉的作品《Ravel, Ravel》,2013
2月13日-9月5日
在她的许多摄影项目中,凯瑟琳·奥佩(Catherine Opie)探索了私人欲望和公众形象之间的张力。通过《O作品集》第一次在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的完整展示,她剖析了存在于在公众视线之外的性活动。这些照片描绘了她在旧金山参与的“束缚社区”(Bondage Community)中的虐恋场景。该项目源起于对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X作品集》的回应(1978年)。与梅普尔索普的对抗性照片相比,奥佩将此主题表现得像依稀回忆起的梦,或不完整的感官记忆。这个作品集不一定是关于性,用奥佩的话说,“它是关于亲密关系。 ”
▲ 凯瑟琳·奥佩的作品《无题》
摄影从它的诞生起就被用来捕捉表演的瞬间——不管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舞台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艺术事件,亦或是今日的自拍风潮。展览展出了超过50名重要摄影师的作品,并探索摄影与表演之间的关系,讨论敏感话题,以及幽默、即兴与讽刺。它将展现摄影如何记录了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与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等重要艺术家的表演,以及摄影师与表演家,舞者之间的跨时代合作。从市场推广、自我推销,对性别与身份的研究到自拍的实验,为相机表演将展出超过500张摄影作品,广泛地探讨了表演家如何利用摄影以及摄影为何是表演本身。
▲ 深濑昌久作品《Bukubuku》
▲ 罗曼·马德尔(Romain Mader)《在洛伊克巴德的婚姻》(Marriage in Leukerbad),2012
路易·威登基金会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展览“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于2016年1月27日首次在巴黎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生现场。此次合作经过接近一年的计划与筹备,并不着眼于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全景式的呈现,而是将重点放在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家们的个体表达。展览选择了12位不同代际的中国大陆艺术家,其中不乏颇具海外关注度的杨福东、徐震、刘韡、曹斐,也有近年来迅速崛起的艺术界新星刘诗园、陶辉、郝量。参展的作品样态涵盖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涉及到社会、城乡、个人身份以及科技等诸多命题。
▲ “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展览现场
▲ 胡向前作品《镜头前的女人》(2015年)
皮皮洛蒂·里斯特(Pipilotti Rist)是视频艺术领域的先锋,她的视频装置作品感性而大胆,用自信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方式来冲破传统与禁忌,并以此获得了国际上的肯定。展览将呈现从她的职业生涯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包括她在80年代的成名作品。里斯特专门为这次展览创作了大型的视频装置,并在其中探索了艺术与技术的新途径。此展览不仅仅是一个回顾展:它将融合特定的展览空间并使其成为装置作品的一部分,同时将揭示她不同阶段创作中的联系。
▲ 皮皮洛蒂·李斯特在伦敦豪瑟沃斯画廊的展览现场(2015)
“闲言碎语”是上海外滩美术馆2016年度的首档新展,也是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级别的个人展览。展览通过7件全新制作的艺术作品,对文本和图像之间的空间进行审查,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 张奕满的创作常蕴含丰富的典故,很多我们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艺术家的手中都能与其作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能将《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和《憨豆先生》《跑步鸡》这样老套的电视节目,甚至八卦小报《苹果周刊》放在一起,仿佛它们本该如此。
展览“闲言碎语”本身也可以被想象成一部也许永远不会写就的虚构小说的若干章节,它荒诞而离奇,带有讽刺性和黑色幽默的气质,在这里你将与各种“错位场景”不期而遇,探索现实与虚构的中间地带。
▲ 张奕满作品《天方夜谭》
展览“好博”是艺术家组合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在中国的首次亮相,也是迄今为止其在亚洲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览。展览通过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标志性的展厅空间平均分割为矩形的展位,从而将大展厅转化为虚构的艺博会场馆。展品被故意以杂乱的方式陈列于本质上即具有临时性的展位上,旨在激发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崇高概念的质疑与反思。
▲ 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紧急出口》,2015年
自1993年成立以来,日本设计和表演组合明和电机通过持续不断的“超常识机械”创作和二次元风格的现场表演而获得广泛关注。他们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带有机器人色彩的声音机械创造者和演奏者。他们凭着对机械本身天真的热情和坚持亲手制作的工匠精神,赋予每件机器以生命和温度,打破横亘在两者之间冰冷的实用主义关系,最终以一种“超常识”的姿态,挑战程式化的固有认知,重新激发人们对机械的想象和情感,这也是他们能够引起公众广泛讨论和共鸣的重要原因。
▲ “超常识机械”中的《希梦姐妹花》
如有更多展览资讯,请各美术馆与艺术机构将相关信息发送到以下邮箱: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编撰 | T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