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无人之局”以何无人:刘娃与鲍杨的“狂幻之野”

Jul 22, 2024   陈希崴

a9c3e20ffbdf61e4a4255b904e0e8367鲍杨、刘娃 ,《无人之局 No One’s Game》(静帧),2024年,单频4k影像,15分35秒
 
现场偶发的光影令人侧目,这是鲍杨的两件声音装置作品《无限塔 Infinity Tower》《超级星 Superstar》因光的折射在墙上投出一片自带光效的“蝶影”,蓦然生发的效果让刘娃和鲍杨这对艺术家组合为之欣喜,两道光影巧合般贯穿起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并把龙美术馆阶梯展厅里错层的作品融合成一整个因自然生发的聚合体,以此回应展览“狂幻之野”(MADLANDS)多物种平等共存的主题,也即与自然“合鸣”:造就光影的天时地利,如置秘境的多维体验,以及人与自然相联的共生世界。
bd863790a84b2b349aa948587c0bd200“狂幻之野”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4年
对艺术家而言,同样重要的是两个人的作品能在同一时空下产生共鸣。正如刘娃所说,“每一件作品都像旅行中看到的不同生物或非生物,彼此在共同的空间中相互影响”。刘娃和鲍杨都是90后,刘娃曾在耶鲁大学取得人类学与艺术双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艺术文化与科技硕士学位;而鲍杨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并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获得钢琴演奏的本科和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科背景,让两人均对跨学科或跨媒介创作产生兴趣,并就此开启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影像、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

IMG_3324(左)鲍杨,《无限塔 Infinity Tower》,2024年,镜面不锈钢、永久音乐,850 x 200 x 200 cm,声音雕塑与原创作曲
(右)鲍杨,《超级星 Superstar》,2024年,24K金箔、金弦、镜面不锈钢雕塑、永久音乐,340 x 340 cm x 160 cm,声音雕塑与原创作曲
二人对不同生命体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在三年前的作品中已初露端倪。2021年5月,刘娃和鲍杨在上海CC Foundation呈现的第一件双人作品《午夜魑魅》(Late Night Savage)始于一次一万七千公里的美国之旅,作品最终落点于美国华盛顿州、前苏联切尔诺贝利遗址和中国甘肃省境内的三种植物(风滚草、向日葵和骆驼草)之上,以此展现植物的生命力之强盛,本质上并不受任何地缘政治或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在孵化本次展览的三年间(也是普遍意义上被阻断交流的三年),刘娃和鲍杨开始在全球各地旅行,南至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北及冰岛与欧洲各国的森林……如果说《午夜魑魅》是基于行走轨迹而进行的有目的的田野调查,此次的双人展“狂幻之野”则偏移研究型的系统性创作,显得更像是自然而为的散文式生发。
c2a8ee041d707a6b0c054710ce8d2b5e“狂幻之野”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4年
诚如“狂幻之野”的英文标题“MADLANDS”实为生造,在鲍杨的解释中,“MAD”在此处更强调褒义上情感的凸显,用以诠释“LAND”(自然之境)。刘娃和鲍杨认为,“狂幻之野”的核心主题是平等的交流,也即在这个动态的世界中,不同物种、生物或非生物都是平等的行为体。通过这样的范式转换,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类不再是宇宙的唯一中心,而是众多生命体中的一员,彼此相互依存。
061f5ac0a44927010f7192b04dc20252刘娃,《秘密出口 Secret Escape》,2023年,布面丙烯,203×147cm
展览初始是刘娃最新的绘画系列,以《秘密出口 Secret Escape》为例,雨林背景以鲜亮到近乎泛出荧光的紫绿色呈现, 画面一旁伫立着一船橘色的独木舟,将人与自然的互动行为拉入近乎迷幻的环境里。无论是在某处种植园遗址中的战马后代,又或者是被海浪推送上岸后晒伤枯萎的海带,刘娃的画面主体总是以大胆而浓烈的颜色铺张在眼前,这是刘娃惯用的视觉语言,以混淆真实与幻想的林地。
c355c177f7a36f774d15a8eda3600a54刘娃,《棘手的局面 Tricky Situation》,2023年,布面丙烯,203 x 147 cm
展览其余作品中,刘娃多数绘画将对象聚焦于鸟类,如《棘手的局面 Tricky Situation》《童年记忆 Childhood Memories》以及《最大负荷 Full Capacity》。这三联画幅被置于展览几近尾声的地方,描绘了加州某个太阳能发电厂由于过于耀眼的反射点,导致众多鸟类在期望向其飞近时被灼烧的场景。画面直观捕捉了近在眼前的气候危机中的不安与失控,同时嵌入时而如同宗教绘画般的古典构图,在激发对于环境危机的思考的同时,也勾起所有时代中物种所必须平等面对的生命命题。
ebc92a9b7e74ffafd8f96ae0236f781b刘娃,《童年记忆 Childhood Memories》,2023年,布面丙烯,250 x 150 cm x 3
641d796a1a19aee0e8c9a37554d8926b刘娃,《最大负荷 Full Capacity》,2024年,布面丙烯,250 x 150 cm x 3
鹈鹕的形象则在展览中多次出现。阶梯转角处,一只鹈鹕的眼睛被放到半人大小,以几近诘问的姿态讲述人类在追求能源、发展等活动的过程中,无意中对鸟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刘娃以此向观众呈现人与自然间亟待协调的矛盾,在她看来,作品中的情景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一种对未来的预警与思考,“我希望通过艺术创作传达一种去中心化的理念,降低人类的自我重要性,并打开有限的人类视角,意识到万物平等共生、相互影响的状态,从而回归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生命态度。”刘娃人类学式的观察和创作方式,某种程度上呼应着女性主义科学家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种际共生”(sympoiesis)的观念:“包括人类在内,生物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我们迫切需要学习或重新学习如何变得更加关心、更加警觉、更加拥抱惊喜,掌握生命和死亡的艺术,实现多物种的共生、协同进化和协同想象。”
c31563cbc6090bcb3e878932f2550252“狂幻之野”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4年
鲍杨的创作将焦点放置于对自然和生物进化的非线性理解。展览中以钢琴为灵感的声音雕塑《超级星 Superstar》则配有24K金箔和金弦,在锥形的镜面不锈钢形态中,音乐随声波振动。和《无限塔 Infinity Tower》一起,这两件巨型乐器共鸣回响的是鲍杨的原创曲目“永久音乐”,“这是一种没有固定时长的音乐形式”,鲍杨解释道,“它与传统音乐不同,不会在特定的时间点结束,而是持续不断地演奏”,这些旋律诞生于鲍杨与刘娃旅行途中,通过不断变幻的组合与回响,融合成无法预测的乐章。
“我所有作品的最初和最终呈现的灵感都源自声音”,鲍杨表示,他的声音雕塑的关注点并非形式而是声音本身。例如展厅过道处鲍杨两两相对的黑白联画作品,这源自他多年钢琴训练后的绘画输出。在创作过程中,他以手指为笔,黑白两色对应着钢琴的琴键,他在未干的画布上捕捉音乐运动的痕迹,以此让绘画的肌理丰满起来。画面静态的图像来自鲍杨对声音和运动痕迹的诠释,重新定义了传统感官方式和对于空间维度的理解。
f82eda29c7923de2a50578a9a2ecc381鲍杨,《红色渐强 Red Crescendo》,2024年,布面油画、镜面不锈钢,180 x 300 x 35 cm
“这些声音本就存在,我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把它们写下来而已”。鲍杨认为,自己只是自然声音生态的记录者,而非改编或说创作的主体,以期通过向自然内求新的连接,为多物种共生的可能提供更多理解的渠道。而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以“声音标志”(soundmark)的形式本身回应了空间中高耸的纪念碑(landmark)形象,通过“雕塑”的形态将空间反射与切割出不同维度。在声音景观学中,巴瑞·特洛克斯(Barry Truax)提出声音交往”这一概念:声音给听者和环境之间带来的社交关系,以便身处声音景观其中的人能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完整理解声音环境。毕竟,人是各种景观的创造者。
7b89e266553942e5222f54f091879078刘娃 鲍杨,《无人之局 No One’s Game》,“狂幻之野”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4年
展厅最末,二人合作的单频4K影像作品《无人之局 No One’s Game》更像是一次褪去形式语言转换的、对于自然界客观现状的直观记录,它以二人雨林徒步和长途骑行的经历为素材展开:热带雨林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涉而逐渐荒芜,原始环境改变为棕榈油种植园,用于生物燃料的生产——这一原本被视为比化石燃料更为低碳的能源,却使当地面对巨大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与此同时,全球气温的不稳定迫使当地人在荒地重新种植红树林,妄图去修复种种因人类行迹造成的伤害,但复归森林的动物又吸引了游客的到来,再度让无人之境成为旅游胜地。无人之局以何无人?
“这次旅途改变了我们的创作,而我们的创作也反作用于旅行本身”,鲍杨说。在作品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刘娃和鲍杨遭遇了大雨、冰雹等种种未知的突发事件,自然、生命和人类的复杂关系,被二人以一种独特的影像语言呈现出来,镜头中的风景摇曳也如同人与自然之间飘摇而不确定的未来,而他们也期待这件作品能够使观众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切身体会人类感官以外的广阔世界:“我想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试图将人带入一个更加广阔、多元的宇宙观,在那里,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以一种更具流动性和相互依存的方式存在。”刘娃表示。
00ccf4d818a682179fe82ba84ab4a6ba“狂幻之野”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4年
这种对自身存在和自然秩序的重新思考,或许也是最终让本次展览呈现出活性和力量的原因之一,在同一个空间中,艺术家试图去表达一个由多物种和非生命体共同构成的动态网络。让我们用人类学家爱德华多·科恩(Eduardo Kohn)在《森林如何思考》书中的一句呼应本次展览的母题:“在这个诸多自我的生态系统中,为了保持自我,所有自我都必须认识到寓居于宇宙之中的其他灵魂自我的魂魄。” 

*若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来自艺术家、龙美术馆与没顶画廊

 

刘娃、鲍杨
“狂幻之野”
“MADLANDS”
龙美术馆(西岸馆)
展至7月21日
 

在洞穴中的玩偶、熊猫与海葵之间,体会坎帕纳工作室用设计重塑的“无常”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的“无常:坎帕纳工作室四十年设计展”的得名源于柏拉图的洞喻说(Allegory of the Cave)——一群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他们只能看到物体借由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倒影而将其误认为真实世界,殊不知自己受制于有限的感知和认知之中,只有走出洞穴看见太阳底下的真实,才能抵达更好的生活。“一个人无论年龄或背景,都能够理解柏拉图的经典隐喻。我倾向于认为我们所有人都生而好奇。因此展览的展陈设计邀请观众拥抱陌生、走出舒适区,并因有此种勇气而任想象力自由驰骋,”阿贝托·坎帕纳(Humberto Campana)说道。
“无常”是理解当代社会、不同文化和坎帕纳工作室设计理念的关键词,在展厅——或说如遍布人工钟乳石的洞穴——里穿行,是坎帕纳工作室(Estúdio Campana)为本次展览所设的谜题也是解题方法。作为工作室在亚洲的首次大型展览,“无常”由意大利设计博物馆馆长马可·萨米切利(Marco Sammicheli)和PSA馆长龚彦共同策划,工作室创始人之一阿贝托·坎帕纳亲力设计展陈,巴西新锐设计师玛鲁·威登(Maru Widen)担任平面设计。展览聚焦工作室丰富的文化产出,借助逾五十件开创性的作品,分为“手工行动”“表现行动”和“社会行动”三个主题板块,从工艺及材料探索、个人思考到集体共识,以及社群建设和地方生态等方面呈现坎帕纳工作室的设计思想。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