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永续之籽”于“万物纪”破土而出:《艺术新闻》与天目里美术馆联合启动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

May 27, 2024   叶滢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于2023年发起,延续其近年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倡议,以及围绕这一倡议展开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作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游牧型艺术合作项目,2024年6月-7月,《艺术新闻》将与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联合开启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该计划由CHANEL特别支持。
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万物纪”(Chronicle of Wanwu)为题,将展开为期一个月的主题展览、艺术家工作坊、公共论坛、艺术驻留与公众参与项目,鼓励新一代创作者通过艺术实践探索人与万物的共生关系,倡导跨学科对话与生态认知重构,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万物纪”系列项包括《艺术新闻》与天目里美术馆举办的主题展览“看见万物”公共讨论“‘永续之籽’天目会谈”艺术家工作坊“种籽对话”“永续之籽”驻留计划,持续聚焦当下人类与万物共同面对的生态与环境议题,关注以万物为尺度的调研与思考、对话与创作。
seed-project

随着气候与生态系统面临新的挑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迎来转变的契机。当下,各学科正面对相同的任务,即以一种去人类中心的视角与方法论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工作,并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中共同寻找新方法、新思想,回应新环境、新议题,共同构想一个兼具创造力、善意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世未来。

新世代的创作者们,承载着未来变革与更新的可能性和活力,正与此种愿景共同成长。在2023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中,《艺术新闻》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开展了“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计划,以公开招募的形式向中国各大高校在读的艺术创作者征集作品提案。经由专家评审团评选,16组入选者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活跃于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以及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思想家与科学家担任的“共学导师”一起展开为期3天的共学体验。这一期间的共学所得与随之完善的作品提案已由《艺术新闻》进行主题专辑出版。在“向山学园”的研学活动中,六位“共学导师”给年轻一代艺术创作者带来新的视域,启发与自然联结合作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思想,为跨越学科与物种边界的新创作播下种籽。

6402023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

在2024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中,这些种籽将从研学环境进入美术馆,从学园汇入公众,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蓄力萌芽。其中,“看见万物”主题展览将于2024年6月15日-7月14日BY ART MATTERS RESIDENCY 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举办,集中呈现“向山学园”学员们经过交流与评议后的创作提案,在获得“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专项资助后,重新完善与完成的作品。

“看见万物”主题展览强调摒弃人类与自然的主客体视角,切身感知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从而体察和关照万物的认识论与创作方法。正如“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导师、进化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领域专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云鹏所提出的,“当我们走到环境里时,我们可以看到客观存在物,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以及整个过程。”
陈锐城、陈啟恒、稻小组(陈钰林&刘欣宇&吕洁雅)、董宇昊&赵凡、谷蔚然、简国荣、李雨轩、盛成成、王楷竣&吴浩岳&柏乐、翁喆颖、徐鑫桦、张家振&崔佳璇、张天怡、诸葛瑞静等14组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学员,着眼于多样性的物种、地方环境和生态问题,奔赴稻田、森林、海洋甚至实验室等自然与科学的“田野”,进行调研、思考与创作。在他们试图传达超越单一学科、单一文化、单一地域的复杂性中,此次展览将带领我们去“看见”新世代艺术家感受与认知的万物生灵。“看见万物”主题展览由2023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评审之一、生态艺术研究者和策展人魏颖策划。
640-1杭州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摄影:翁喆颖
在展览开幕同期开展的“种籽对话”艺术家工作坊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导师——艺术家郑波曹明浩与陈建军,将就学员的参展作品,展开对生态认知与生态审美、田野工作与学科合作等问题的探讨。展览期间,入选“永续之籽”驻留计划的参展学员,将在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进行为期两周、关照本地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艺术驻留项目。
6月16日,在公众研讨活动“‘永续之籽’ 天目会谈”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将邀请”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导师与评审成员——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艺术家郑波、中国美术学院原中国画与书法学院院长张捷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赵云鹏,来到杭州天目里美术馆,展开面向公众的跨学科对话,共同深入探讨当前迫切的生态多样性保护与环境可持续议题,以及未来可能展开的共同行动。
此外,“永续之籽”2024平行项目“生态拼图工作坊”将从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报告中汲取灵感,邀请生态专家分享关于⻓三⻆地区的⽣物多样性知识,通过互动创作体验的方式,系统地探讨⽣物多样性的定义及⾯临的挑战,让参与者探索保护⽣物多样性的⾏动。
640-2
640-3杭州天目里园区及其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摄影:翁喆颖
在2023年开始发起“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艺术新闻》,近年来密切关注艺术界对于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回应,发起“绿色文艺复兴”倡议,并策划了一系列出版物、论坛以及展览。先后出版有《生态告急,艺术何为》、《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蘑菇之语:编织汇聚艺术与科学的生命互联》等多期封面专题报道,发起主题论坛“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一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3),策划关注物种多样性的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昆明当代美术馆,2022)。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位于杭州,由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PBW)以世界级美术馆标准打造。美术馆自开馆以来通过全方位行动,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者,也是观念落地的践行者。建筑设计上,采光筒引入自然光减少灯光使用,节能减排。在楼顶种植茶树,减少热岛效应。展览策划注重选择引发可持续思考的作品;采用环保材料;针对展期短的展览,则使用布料替代展墙的搭建;对所有的展览道具进行回收再利用。举办了诸如“茶渣渣造纸工作坊”、“收卖佬-以物换物活动”、“搬空一家美术馆”等一系列绿色环保活动,美术馆还曾发起“金山银山”艺术驻留项目,持续拓展可持续的行动与影响力。
“2019年末疫情的爆发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思考,当时正值美术馆开馆筹备期间。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美术馆与可持续之间的关系,面对愈发严峻的生态与环境危机,作为一家美术馆究竟能做些什么?我们先从力所能及的做起,将环境和生态思考全面融入展览项目、出版物、公教活动等方方面面中。”天目里美术馆副馆长吴天表示:“在未来,我们还会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自然的多样性为万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基础,而文化的多样性则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多元性。尊重和保护这些多样性,能让我们从更广泛的视角去思考。”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认为,以生态的视角拓展艺术的视野和领域,并非一时的潮流,而是必然的未来。从2023年以来启动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以持续播种与培育的方式,面向在校年轻创作者发起招募,以跨学科重组认知的维度,启发创作者们感受和理解与自然和万物的深度关联。“永续之籽”在2024年度以“万物纪”为题,再次汇聚来自中国高校的新一代生态艺术创作者,我们看到一代年轻人正在“以万物为尺度“身体力行,这将给艺术领域乃至我们身处的世界带来改变。
“我相信十年之后,我们不需要再讲生态艺术,因为生态会成为所有学科的一部分。”正如“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导师、艺术家郑波所述,“人类中心主义的危机必然没有出路,我们所作的讨论和实践必然不是一种潮流式的改变,再过十年它会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维度。”
永续之籽,将在“万物纪”破土而出。
1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