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为一位女性艺术评论人与艺术史学者的文献存档:重新发现陶咏白

May 21, 2024   杨曜

20

陶咏白(左二)在座谈会上与同事的合影,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初

21

 

1985年,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的陶咏白在参与黄山油画艺术讨论会时写道:“皖南普春,竹林丛翠,杜鹃漫红。受中国美术研究所与美协安徽分会之邀,七十余名中、青年油画家、理论家,从全国各地来到黄山脚下泾川山庄,参加中国油画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型的学术活动。”在该篇油画会侧记的手稿中,陶咏白提及了与会油画家包括詹建俊、靳尚谊、苏笑柏、贾涤非,特约指导吴作人、罗工柳、吴冠中、艾中信等人,称中国油画界的“祖孙三代”在此欢聚一堂。在其保留的与黄山油画艺术讨论会相关的文献中,还有一份“黄山会议”参加者气质测试问卷,为观者提供了当时艺术界的另一生动切面。

据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以下简称AAA)负责陶咏白档案的研究员谢从旸介绍,陶咏白当年参加各类艺术研究和批评领域研讨会的档案中,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部分重要会议的论文集,从中可以了解当时艺术批评界关心的议题,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氛围。

作为黄山油画艺术讨论会合照中唯一的女性从业者,生于1937年的陶咏白也是同代人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自1970年代末,她从文学艺术研究所美术资料室的资料员正式调入美研所,成为研究员,并借写作、评论及学界参与,开拓了中国油画史及女性艺术家的研究。在与《文艺研究》的访谈中,陶咏白提及自己“把这辈子收集的大部分资料和书籍捐给了香港的亚洲艺术文献库”,其档案的整理工作也与AAA对女性在艺术史中扮演角色的关注相呼应。作为AAA研究和馆藏工作的一部分,陶咏白档案首期资料于2023年10月在文献库网站发布。

22

亚洲艺术文献库网站上公布的陶咏白档案

1975年,国家资助的文艺学术研究所成立,陶咏白于1976年受聘任美术研究所资料室资料员,在正式成为研究员之前,她负责收集、整理和汇编艺术家王式廓的资料。在《王式廓采访札记1977-1979》中,可以看到陶咏白的研究线索以“年表”“自传资料”与“亲友口述史”为主,详尽地搜集、记录了王式廓的个人经历、艺术创作、思想脉络以及家庭生活。在文章《王式廓的青少年时代》中,陶咏白也以艺术家青年时代的经历为轴,分析了王式廓艺术思想的转变、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他如何走上革命美术家的道路。谢从旸还以陶咏白对此文的增补笔记为例,指出:“她注重挖掘个体的生活经历,探究人的心理状况和具体事件对个人的影响,此种方法和视角也贯穿在陶咏白日后的艺术史的写作和艺术批评中。”

1979年,陶咏白正式成为研究员,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出差,参加学术会议,她也借此展开对中国油画史的研究,同时也积极报道新兴的艺术现象。陶咏白对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趣始于她在资料室里阅读到的大量民国时期的艺术期刊和出版物,她同时了解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的丰富样貌,以及她接触到的片面、偏颇的艺术史叙事。在当时,中国现代艺术史的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非常迫切,并且几乎没有先例作为参考。

她在1980年代着手研究中国油画的历史。为了系统地整理关于中国油画家的材料,陶咏白走遍全国,访问早期西画运动中的亲历者,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采访了刘海粟、吴大羽、谢海燕、冯钢百、秦宣夫、胡根天、胡一川、阳太阳、杨秋人、梁锡鸿、赵兽等五十多位老画家。作为此研究的主要成果,画册《中国油画(1700-1985)》于1988年以中英文双语出版,是1949年后在中国内地最早出版的对中国油画历史作全貌考察的史论著作之一。AAA的档案中则收录了陶咏白的笔记簿,记录了她当时到全国各地与艺术工作者的访谈、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研究资料和所做的大量笔记,陶咏白对他们的评述也见于“陶咏白写作”部分及出版的文集中。

23

陶咏白档案文献(局部)

《中国油画(1700—1985)》的文字部分主要由三万字的前言《中国油画二百八十年》构成,内容以作品为主,呈现了每位画家的一到两幅作品,附画作和画家的简介,“首次呈现了国人未曾见过的古代和民国时期的一批老油画作品,形象地佐证了中国油画史的发展脉络。”陶咏白在访谈中提到,“油画史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呈现出的图像是选择的结果,它们其实都在述说我的思考。我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能典型呈现某种风格的代表作……二是要选择那些有突破意识,对中国艺术的迈进有推动作用的艺术家和作品。……这些艺术家当时并不像现在这样被广泛熟知,把他们重新挖掘出来让大家看见,是我想做的。”

据谢从旸介绍,从文献的数量来看,关于林风眠和庞薰琹的资料数目较为突出,反映出陶咏白特别注重对这两位艺术家的研究。《对庞薰琹的历史思考》及《回望历史——徐悲鸿与林风眠》两篇文章反映了陶咏白进行艺术史研究的立场:重估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艺术价值,质问艺术中是否存在绝对、唯一的标准,指示出历史上的艺术家进行不同选择的可能。“这个(学术)立场是逐渐建立起来的,”陶咏白在访谈中说道,“看原始资料、采访老油画家,塑造了我对中国油画的基本认知,70年代末的美术界风气则是决定我美术史观形成的关键。……吴作人那时说,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反映今天的时代,不管画什么题材,要通过各种形式真实地反映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在这种情势下,我对中国油画冲出禁锢的愿望也变得尤其强烈,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美术史观和学术立场。”

这种立场也使陶咏白在面对1980年代出现的各类艺术实践时,保持一种鼓励实验性的开放态度。档案中既包括目前当代艺术界相对熟悉的群体和事件(如“星星美展”“八五新潮”“中国现代艺术展”),也包括一些迄今相对讨论得较少的艺术家。虽然文献总体数量不多,但是有助于我们提出新的研究线索,拓宽对八十年代中国艺术的研究。

24

陶咏白,《中国油画二百八十年》(节选)
在1980年代,陶咏白成为了一位活跃的写作者,积极报道当时新兴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她的艺术评论文章收录于文集《画坛——一位女评论者的思考》(1995)。1990年代初,陶咏白越来越关切女性在艺术史中的缺失,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女性艺术的研究中。这条线索同样始于在资料室收集油画史材料的过程中,陶咏白“发现有不少女画家的作品,除了一些有点名气的如潘玉良外,像关紫兰、蔡威廉、梁白波、丘堤等才华出众的女画家却少有人知道,也极少出现在后来的艺术史中。”于是她开始积极收集女性画家相关的材料,“想弥补一段缺席的历史”。十年间,陶咏白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湜合著的《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在2000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她对历史上和当代女性艺术家的研究和评论还通过《中国当代女画家》(1995)和《走出边缘:中国女性艺术的漫漫苦旅》(2016)等著作集结出版。与此同时,陶咏白亦通过

策展和组织学术活动来促进对女性艺术的研究。1995年,她与同事共同创立了女性文化艺术学社,通过研讨会、展览等形式促进跨学科和国际学术交流。学社参与策划了1998年的“世纪·女性”艺术展,其中,陶咏白策划的“历史与回顾”文献展部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览及其研讨会被认为是19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的里程碑事件。2008年,陶咏白策划了“进行时·女性”展,展示了32位出生于1932年至1982年间、从事不同媒介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陶咏白档案中的“女性艺术”部分,保存的是1990年代女性艺术家和群体的活动相关的文献,包括“女性文化艺术学社”“中国女艺术家结盟、联合展及相关活动”以及“‘中国妇女百科全书’条目”等多个分支。其中也出现了《世界妇女大会前后的中国妇女美术展一览》与《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入选作品目录》这样将九十年代女性艺术展览作为整体现象进行研究的视角,问及对女性艺术的大力推介、女性艺术大规模、集中地在社会上公开展示,该类活动对女艺术家的处境、女性艺术的发展构成的影响。相对来说,直接反映陶咏白研究过程(如笔记)的文献比较少;未收录民国时期女艺术家的研究资料;其保存的女性艺术画册、书籍已捐给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

《书写缺席的历史——陶咏白研究员访谈》中也体现了陶咏白进行女性艺术研究时的立场。她首先谈及“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的区别:“‘女性主义艺术’强调对女性权利的诉求,对性别不平等的批判。‘女性艺术’一般以女性生理的自然属性进行性别定位,强调女性视角、女性经验等,也可以涵盖对父权制的批评。‘女性艺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我在《中国的女性艺术》一文中就阐述了使用‘女性艺术’而不是‘女性主义艺术’的原由。但我从不避讳自己有女性主义立场。”由此,陶咏白希望借由写史者的主观意志,体现“女性作品中的一种社会性,一种反抗精神”,“将女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为文化抗争的面貌。”

25

陶咏白,《中国女子美术概述》手稿(节选)
陶咏白将女性艺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性特质归纳为“苏醒期”(80年代女艺术家开始在作品中寻找艺术中的“个性”和作为女性的“自我”,走在前面的有周思聪、肖惠祥、庞涛等)和“自觉期”(90年代,女画家们受到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女性主义特征开始越来越鲜明地显现出来,如中央美院的女学生喻红、申玲,“塞壬艺术工作室”的李虹、奉佳丽、袁耀敏、崔岫闻等),并指出“这些艺术家能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出发,以女性特有的敏感观察世界、展现问题,表现出和男性作品不一样的特质。”
陶咏白档案由研究员谢从旸、翁子健整理,杜柏贞(Jane DeBevoise)亦对项目提供建议,档案的电子化由杜汶辉于2023年5月完成,首批文献(共1241件)已于2023年10月在亚洲艺术文献库(https://aaa.org.hk)发布。
*本文相关资料及图片鸣谢陶咏白及亚洲艺术文献库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