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走向影像的“联觉”:Fotografiska的全球链路

May 20, 2024   姜雪

1

“塞布丽娜·拉特:异花序列”展览现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2024年
在2024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现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Fotografiska Shanghai)[1]在其展位内呈现了女性艺术家组合库珀与戈弗(Cooper & Gorfer)以拼贴手法制作的巨大女性肖像,以及荷兰女性艺术家薇薇安·萨森(Viviane Sassen)30年来探讨身体与日常抽象关系的摄影实践。库珀与戈弗展出的作品来自其同期在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呈现的展览“塞壬之歌”(Sirens),而薇薇安·萨森的个展“磷光体:艺术&时尚”(PHOSPHOR:Art & Fashion)则将于6月8日在该馆呈现。除“塞壬之歌”外,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馆内同期也正在呈现 “艾略特·厄威特:镜头下的奇遇”(Through the Playful Eyes of Elliott Erwitt)、加拿大艺术家塞布丽娜·拉特(Sabrina Ratté)的“异花序列”(Inflorescences)以及中国艺术家群展“河流故事”(Go With the Flow)。相较于博览会现场多数展商,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展位不进行艺术品售卖,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品牌推广以及周边零售。
2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3
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
2023年10月,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在上海苏州河畔光复路127号正式开幕,由一所始建于1931年、总面积超4600平方米的历史保护建筑——百空间光三分库改造而成。该建筑于2019年由百联集团修缮,是响应“一江一河”城市规划、组建苏州河文化创意园区的一部分。而依河而立的仓库建筑,无论建筑形态、地理位置还是城市界面,都与Fotografiska位于斯德哥尔摩的“母舰”(mother ship)别无二致。这也是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执行董事克里斯蒂安·德维尔(Christian Devillers)对光复路127号如此钟情的原因,在采访中,克里斯蒂安与《艺术新闻》分享道:“我们发现,你做出的第一个作品,往往会决定你的基因。我们很幸运,找到这座赋有历史的工业仓库,一切刚好符合我们的需求。”

影像艺术的全球流通

作为全球最大的影像艺术中心之一,Fotografiska保持着扩张的动势。2009年于斯德哥尔摩设立总部后,2019年分别于塔林和纽约设立分馆,2023年9月再次将版图扩大到柏林,同年10月,Fotografiska亚洲首馆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在上海开幕,开幕展呈现了冯立、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范西与杨嘉辉四位中西方影像艺术家个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Fotografiska上海团队举办了14场摄影及影像艺术家展览及艺术项目,包括集美·阿尔勒影响策展人奖获奖展览“燃烧之路”与“河流故事”在内的群展。
4
爱德华·伯汀斯基,《尾矿池 #2,金伯利北角威瑟尔顿钻石矿,南非》,2018年
依靠全球机构网络,Fotografiska得以建立互相流动、互相支持的巡展模式。例如艺术家爱德华·伯汀斯基此前在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和Fotografiska纽约呈现个展,艺术家组合库珀与戈弗此前在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呈现个展,两位/组艺术家分别在去年和今年被介绍给了中国观众。中国艺术家冯立、王晨的个展在上海馆结束展览后,则分别前往斯德哥尔摩馆和塔林馆进行巡展。“我们非常看重作为连接中国摄影界和其他地方的桥梁作用”,克里斯蒂安说,“我们的使命之一是让世界其他地方更多地看到中国本土艺术家,尽可能多地将外部世界带入中国,在可能的范围内激发中国观众的新视角。”
5
冯立,《红尘》,2023年
Fotografiska全球五座展馆的展览计划一方面由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同时也是全球团队)制定,在初期便确立了巡展的基调,并由全球各个场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展览在不同城市也会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由当地团队策展或选择策展人,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所在城市的艺术环境。“Fotografiska在全球不同展馆都有一个策展部门,坐落在斯德哥尔摩的Fotografiska负责全球的巡展计划和审核地方的展览内容。五座展馆的策展团队每月进行一次沟通,这样高密度的交流保证了展览的水准。”克里斯蒂安告诉《艺术新闻》。但这并不意味着总部有更大的话语权,展览输出也并不是单向的,例如由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举办、容思玉(Holly Roussell)策划的冯立个展“白夜幻境”(White Nights in Wonderland)就将前往斯德哥尔摩进行巡展。“我认为中国有令人惊艳的影像艺术。不仅是艺术爱好者,在其他地方从事文化领域的人也对中国发生了什么很感兴趣,尤其是上海,我们希望促成这一对话。” Fotografiska集团执行主席尤伦·罗斯(Yoram Roth)说道。
6
“杨嘉辉:96和弦空间变奏”展览现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2023-2024年
位于上海的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共有四个展览空间,是继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后,第二座拥有永久式360度沉浸空间的展馆,关注包括数字艺术在内的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杨嘉辉个展“96和弦空间变奏”便在此空间呈现。其余则是传统展陈空间,以颜色分区和空间装置来协调观众动线。展馆保持了不同展览空间的内容差异,比如正在进行的四个展览分别关注了摄影史经典的传承、带动社会议题的当代影像艺术、视觉艺术的跨媒介探索以及本土影像艺术选题。位于二楼两侧的展厅在后方保留了一条通道,观众可以从“大师展区域”直接步入当代艺术氛围,“我们希望保持四个展览空间的平衡和互相启发的关系。”克里斯蒂安对《艺术新闻》说道。对于当代影像艺术的多面性,Fotografiska提出了应对方案,展览空间的多元和联通则为观众提供了在同一场馆便可观看差异化展览内容的机会,这也是一座影像艺术中心对视觉教育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今天充满挑战的境遇下。
7
“艾略特·厄威特:镜头下的奇遇”展览现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2024年
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成立时正值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异军突起,以及图片应用Instagram发布前夕,影像艺术的发展伴随着工具与应用的迭代步入了社交媒体时代。在20世纪初,影像传播和公众视觉教育匮乏,摄影在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等人的推动下才被公认为艺术形式之一;而如今的问题却是截然相反的情况——影像传播的泛滥。当下影像艺术愈发遭遇了与20世纪初相似的境遇——如何确立自身的艺术地位。Fotografiska集团执行主席尤伦·罗斯说道:“我们已经处在一个非常视觉化的社会,摄影仍然重要吗?仍然需要被尊重吗?答案是当然的。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更加需要看到什么是好的摄影。”

“这里会有点嘈杂但非常有生气”

格莱姆·埃文斯(Graeme Evans)认为:“多用途和多形式是艺术中心有别于单一用途设施的标志……其艺术资源的范围和规模应能够在不同的能力和经验水平的人之间,以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参与形式之间产生协同作用: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员,不同年龄的观众,跨媒介艺术、手工艺和媒体,不同地区和国家网络等等。因此,艺术中心试图打破被动消费(‘观众’)和主动参与之间的障碍,以及艺术形式和实践之间的障碍。”Fotografiska在成立初期便将展览策划上的努力延伸到了整个空间的规划,充分挖掘建筑功能设计的可能性,扩展“基于艺术”的生活方式——在不同楼层除展览区域外,设置了更生活化的场域,比如阶梯上的座位、分别处于观众动线起点和终点的咖啡厅,以及活动期间出现在展厅内的酒水台等。这些设置与馆内的展览一起,配合餐厅、主题饮品以及圆桌、音乐会等与展览主题匹配的社群活动,形成更大的整体性联动,逐渐成为一座“联觉”(synesthesia)的艺术中心。
8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美术馆奇幻夜”现场
除了建筑功能设计以外,Fotografiska尝试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触达不同的受众社群,比如将运营时间延长至夜晚11点,使“夜游美术馆”成为常态。“我们努力呈现多样的活动,呈现多样的展览形式和内容,避免采取封闭保守的姿态,以面对多变的环境和快速的发展”,克里斯蒂安谈到开放时间时说道,“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美术馆体验。我们会在晚上举办更多有趣的活动,希望让人们理解目前这个文化场馆中还非常新颖的特点。”对于Fotografiska团队如何处理不同功能的活动与内容,克里斯蒂安表示,团队还在发展中,但随着对功能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将建立专业团队负责专项的事务,“我们把观众体验放在首位,试着去做那个容易去到的,多元的,可以供大家聊天的地方,你可以带你的朋友和宠物来,这里会有点嘈杂但非常有生气。”
9
“库珀与戈弗:塞壬之歌”展览现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2024年
不同的受众群体为Fotografiska带来了多元生态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社群的联结之所,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关注点,以及如何融合多元视角。Fotografiska正在积极迎接挑战,策划组织更多跨领域、跨学科的活动。“目前,上海各个文化艺术创意领域之间没有太多联结,比如舞蹈、音乐或其他领域。我们希望将他们放在一起,我们正在尝试创造更多的活动项目,可以让人们聚在我们的空间里,有机会接触彼此,进行交流和创作。”克里斯蒂安分享道。“我们希望为城市的社群服务,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与哪些当地艺术家合作,或哪些艺术家可能会让当地的观众感兴趣,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我们的)展馆邀请来这些艺术家。但总会回到这个社群。”尤伦说。在启幕之初,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访客主要来自上海本地,随着上海“一江一河”城市规划的开展,游客的比例开始增长。其中女性访客的比例从最初过半发展到了到现在与男性访客平均的态势,“我们很开心女性受众喜欢这里,这证明了这里是安全和舒适的”,但同时Fotografiska在不断调整以迎接更多的人群。克里斯蒂安提到理想状况,“在动态的状况中迎接多元的人群”,以上数据从侧面反应了Fotografiska调整更新的效率。

制造新的游戏规则

“全世界的美术馆都在面临如何经营的难题,因为一方面,许多国家的公共资金正在枯竭。所以政府对美术馆的投资在减少。另一方面,当美术馆过于依赖单一捐赠者时,一旦收益不如预期,就可能会给机构带来灾难。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的一件事就是:要做到经济独立。财务独立是构建系统的关键,这样才能继续做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很多努力去建立一种商业模式,让我们能够独立。”克里斯蒂安说道,“但艺术品销售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当你开始对观众中的藏家进行辨识,也就意味着你忽视了其他一部分的观众,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10
“河流故事”展览现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2024年
在全球性经济退行的环境中,作为独立运营的艺术中心,Fotografiska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做。从最初的斯德哥尔摩开始,尝试就在进行。尤伦告诉《艺术新闻》:“斯德哥尔摩馆在开始时,只举行影像艺术展览,观众需要跑到便利店买酒水和食物,票务数据和展览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团队开始尝试不同方式,逐渐形成现在我们在上海看到的样子。”尝试的方向包括提供食物酒水,组织更多元的活动以及将开放时间延迟到晚上11点。“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通过组织不同活动和多元结合,几乎从第一年开始就达到了独立的目标,除了门票作为辅助性收入,主要的经济收入来自于会员制、设计品零售以及品牌合作。”克里斯蒂安分享道,“上海目前的成果也非常乐观。”目前,在全球五座Fotografiska中,除Fotografiska塔林是合作伙伴关系(特许经营),其余的四座场馆都由集团100%注资。相较于传统机构经典但过于稳固的经营模式,独立经营的Fotografiska显示出自身的灵活性,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创新,尝试制造新的游戏规则,尝试采取内容差异化的策略,并不着重呈现历史档案展或巨大的当代艺术装置,而专注于空间的灵活度以及空间命题的完整性。
11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艺术商店
“通常情况下,美术馆设计的餐厅或零售店不会被花费很多精力去经营,很多会交给第三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自己经营。这给了我们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可以重新组织活动的空间。可能下午是一个活动,晚上就是另一件事,我们也会重新配置内容,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机会参与。这给我们的业务带来了很大的稳定性。”克里斯蒂安说道。
12“范西:模仿游戏”展览现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2023-2024年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开幕弥补了中国大型影像艺术机构的空白,在上海,它的成立也是及时有效的——上海影像艺术中心在2023年底结束了运营,此外,不像每年11月上海艺术周期间,上海城市内同期有不同的艺术机构会举办数百个当代艺术展览,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期间的城市文化联动相对较少,而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成立对于上海本地的影像艺术生态而言,也构成了重要的一环。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所关注的上海文化消费现场还包括每年两度的上海国际时装周,机构在2023年10月的开幕衔接了2024上海春夏时装周与2023年上海艺术周,2024年春季展览也适逢2024上海秋冬时装周和2024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背后的百联集团旗下的时尚中心“衍庆里”也位于苏州河畔,该集团的时尚生态产业链也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与时装品牌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支持。
13
“Measurably Closer:#CreateCOP by Art Partner 全球青年气候创意展”展览开幕论坛“Climativity 0:气候变化下的青年创意”现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2024年
全球的Fotografiska以各自的城市命名,而不是国别。对此,尤伦说:“我们相信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调性,而每一座Fotografiska都将作为那座城市的一部分而存在。”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延续了母舰的经营模式,也仍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希望Fotografiska可以变成一个创意社群。”更多的活动和项目正在被策划,包括对年轻艺术家的扶持以及更多元的本土合作等。尤伦透露,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自营餐馆将于6月中旬正式开幕。“我们正在测试阶段,想看看哪些是有效的,并且很高兴看到人们在这发现他们喜欢的东西。即使过了15年,我们也不会得到完美的结果,我们还在学习。永远不会完美。”尤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让人们进入大楼,来看看我们在做什么”,同时,“希望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对于其他中国的城市而言,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例子”。

注释:
[1] 依机构官方解释,“Fotografiska”指该以此为名的文化品牌及其在斯德哥尔摩、塔林、纽约、柏林、上海设立的艺术机构整体;在机构名称翻译中,除以“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特指“Fotografiska上海”外,Fotografiska于另外四个城市的场馆的名称分别为“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Fotografiska塔林”“Fotografiska纽约”“Fotografiska柏林”。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提供

暂别归来:广东时代美术馆“匍匐”后重启

在资金与规模收缩的境遇下,二十年累积的经验与艺术交流网络,或许是广东时代美术馆得以重启出发最为重要的资产。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