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随机与偶然中寻求连接与突破:云南艺术生态现在时

Oct 30, 2023   TANC

一个地方健全的艺术生态通常需要从创作、学术、市场、受众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支撑。但在云南,人们甚至很少去谈论艺术生态,这里似乎从未有过较为完善而稳固的生态链。然而云南却有非常活跃而优秀的艺术家群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云南艺术家就保持着自我组织的传统,在缺乏市场和平台的地方,艺术家们把社群连接、本地与外界的连接看做激活本地、输出成果的重要方式。

本文作者尝试通过一篇短文简要回顾和观察近几年,尤其2020以来云南的艺术生态及其现状,借助不同板块的工作,呈现这个时期本地艺术生态的某些切片。

艺术机构:激活本地资源,布局机构网络

03 “风景后”展览现场,2023年,图片来源:昆明当代美术馆 Large“风景后”展览现场,2023年,图片来源:昆明当代美术馆

由冠江集团创办的昆明当代美术馆是一所非盈利美术馆,位于1903主题公园凯旋门建筑里,自2018年建馆就致力于成为本地高品质展览平台。从开馆的“地缘笔记”(2018)到“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2022)、“谱系+”系列展对云南油画(2019)和云南版画(2021)发展史的梳理,再到“风景后”(2023)对本地风景画传统的讨论以及风景作为媒介在当代议题中的不同面向,可以看到,昆明当代美术馆尝试通过对本地文脉的深度梳理与研究,让本地艺术群像及其演变史更加清晰化。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6 preset

群像之外,昆明当代美术馆另一个重要工作即是艺术家个案呈现:曾晓峰、唐志冈、曾孝濂、于坚、杨丽萍、刘建华、李季、姚钟华、张晓刚等等。这些工作大多是通过较为系统的回顾艺术家不同阶段的作品和相关文献材料,让艺术家的方法、媒介和美学探索得到较为充分的研究和展示。近期开幕的张晓刚个展“隐语之书”把这位离乡四十年的艺术家迎回了昆明,展览展出了张晓刚自1970年代末至今不同艺术时期的重要作品,以及部分从未展示过的早期创作,绘本、草稿,日记和图片等,“隐语之书”邀请观众进入艺术家的精神史和丰富的心理空间。

“蘑菇之语”展览现场,2022年,图片来源:昆明当代美术馆“蘑菇之语”展览现场,2022年,图片来源:昆明当代美术馆

区别于以往云南本地的展览,昆明当代美术馆把展览搭建看做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观众在空间环境中完成对艺术的体验。2022年备受关注的“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是一个跨学科的群展,从激浪派艺术家约翰·凯奇到诗人于坚,从真菌学家臧穆到摄影师李季,从博物画家曾孝濂到青年艺术家程新皓,跨越不同学科、不同年代的创作者围绕蘑菇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在馆长聂荣庆看来,昆明这座城市不像北上广的市民那样对展览有非常热烈的文化需求,但昆明又是一个诞生诸多优秀艺术家的地方,昆明当代美术馆需要做到“知识普及化,学术专业化”,通过邀请国内专业策展人的参与,让展览的专业性和观展体验得到很好的平衡。当然,除了展览,美术馆还有与之配搭的相关导览、讲座和工作坊等公教活动。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的自我描述中,他们希望“努力建成一座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城市自然的当代美术馆”。基于城市自然的理想,昆明当代美术馆近期主导成立了曾孝濂美术馆,美术馆由昆明世博园原巴基斯坦馆内改造而成,充满异域风情和博物科学绘画的魅力。这也将是昆明当代美术馆未来联合艺术机构板块的一部分。

由此我们看到,和2000年初期由本地艺术家群体在城市废弃厂房建立飞地的理想不同,这个时期成立的机构正在积极融入城市核心商圈,让文化艺术生活成为都市景观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昆明当代美术馆,城市里的其他民营美术馆们近几年延续着自身的工作节奏,风景优美的西山公园上的艾维美术馆、充满烟火气的文林街上的文林美术馆、人流如织的环城南路上的云纺博物馆,这些展览空间也都有自身的趣味倾向,大多以推出青年艺术家为主,同时与本地高校及各艺术学会有着密切合作。他们也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展览生产和公教活动中培养着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丰富着昆明这座城市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文化生活。

独立项目与艺术家自我组织:

保持游走与在地实验

06 空空间开幕展“你像一个世界——当代艺术中的身体叙事”,2019年,图片来源:和丽斌空空间开幕展“你像一个世界——当代艺术中的身体叙事”,2019年,图片来源:和丽斌

替代性空间作为对美术馆系统的补充,为实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可能。2019年成立的空空间是近几年云南最活跃的替代空间,是由金鼎1919艺术园区和艺术家和丽斌合作创办的小型展览空间。空空间主要关注实验艺术方向,推介青年艺术家个案,薛滔、王彦鑫、吴连兆、刘凯、常雄、刘和焦、白雪娟、黎之阳等众多本地及参与驻留空空间的艺术家。作为非盈利空间,空空间并没有太多经费和团队支持,更多依靠艺术家社群自助实现展览,保持低成本的运作方式。这让空空间可以被更灵活的使用,一些独立项目有机会得到展示,如“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2020)、“书写”计划(2020)、“合订本”计划(2021)、“筇竹寺”艺术项目(2021)、“时空交集”行为剧场(2022)等。

07 物空间“有记忆的房间”展览现场,2020年,图片来源:物空间 Large物空间“有记忆的房间”展览现场,2020年,图片来源:物空间

离空空间不远的筑上集空间和物空间同样是新近成立的替代性空间,它们依托于自己所在环境和团队,不定期举办分享会、放映活动和小型展览。在本就稀缺艺术平台的时期,这些替代空间弥补着新兴商圈与展览地所不能提供的便捷,也维系着较为紧密的社群感。

空空间主理人和丽斌也是独立项目“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的发起人,始于2009年的“在云上”是云南持续时间最长的独立项目,艺术节邀请来自国际国内优秀的行为艺术家参与,与国际国内行为艺术家社群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在云上”艺术节以即兴表演和在不同场域游走作为其主要工作方式,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注重东方美学与西方实验精神的融合。除了艺术节,和丽斌也主持与行为艺术有关的工作坊和艺术周,正式或非正式的表演,由此培养更年轻艺术工作者们的参与。和丽斌也自然成为近些年云南行为艺术领域至关重要的推动者。

08 “通感——第九届‘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艺术家们在自然里进行即兴表演,昆明长虫山,2021年,图片来源:和丽斌 4 Large“通感——第九届‘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艺术家们在自然里进行即兴表演,昆明长虫山,2021年,图片来源:和丽斌

新冠疫情期间,外地艺术家难以来到云南现场,“在云上”过去三年采取了灵活的工作方式。2020年,“云端漫游:第八届‘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采取现场与网络发布同时进行的办法,在昆明、楚雄、深圳、天津、上海、孟加拉达卡等地以“云端漫游”为主题举办现场表演,并线上发布,持续长达半年的时间。年末,以文献展形式呈现艺术节期间全球12个国家88位艺术家的现场行为、装置、图片、影像、行动绘画、诗歌等120余件作品。在和丽斌看来,尽管遭遇新冠疫情,但“云端漫游”是“在云上”历年来做得最深入的一年。2021年“通感:第九届‘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在昆明、丽江和贵阳举办,主要邀请在国内的艺术家们参与。2022年“在云上”艺术节因为疫情暂停,和丽斌开始整理过往的材料,希望可以集结成册,但还是举办了以本地青年艺术家为主的工作坊和行为艺术周。

“六河图说”是云南艺术家在2021年末发起的短暂的自我组织,它立足于昆明的地理和历史空间,以流经昆明的水系作为主要关照对象。参与者沿着城市河流步行,带着各自的实践脉络进入与碰撞,在共同的空间中生成新的问题和新的地方。“六河图说”目前举办了多场线上分享会,邀请各地的组织者参与分享艺术家自我组织的在地经验,重点回顾整理了2000年后云南在地实践和艺术家自我组织的一些重要案例。

09 KISS小组在滇池宏仁村围绕文物和村落变迁开展的城市漫步,2020年,图片来源:罗菲 LargeKISS小组在滇池宏仁村围绕文物和村落变迁开展的城市漫步,2020年,图片来源:罗菲

近几年艺术家自我组织项目还有以城市废墟为创作场域的“废酷美学”计划,以实验水墨及书写传统为议题的“书写”计划,以城市步行为方法的“KISS小组”等等。这些艺术家自我组织和独立项目普遍以游走的、临时的、松散的方式推进在地实验与分享,保持自我梳理。在缺少平台展示和资助的地方,艺术家自我组织几乎成为本地艺术家相互推动、共同成长的必经之路。

联结与流动:艺术家驻地项目在云南

过去二十年云南的艺术家驻地项目和由此产生的交流互动是本地艺术生态极具活力的板块,它从一开始便与本地各艺术机构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艺术机构通过设立驻地项目引入众多国际艺术家,也推介本地艺术家去到世界各地工作,艺术家驻地已然成为云南当代艺术生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身处丽江拉市海的丽江工作室是云南最早开展国际艺术家驻地的机构之一,他们关注社会介入式工作、在地实践与研究。2019至2021年间,丽江工作室主要围绕拉市海和日本北海道之间开展驻地交流,因两地原住民文化、旅游文化等方面具有诸多共同之处,他们邀请了两地的声音艺术家参与驻地和田野录音。疫情期间,由于艺术家无法亲自到拉市海驻地,工作室负责人和吉星便在拉市海周边村落录音,并发给世界各地的音乐人,艺术家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或可看做疫情时期对驻地实践的一种替代方案,线上协同创作也成为一种常态,由此提出关于“何为在地,何为田野”的讨论。

12 抚仙艺术驻地计划,程新皓在立昌村的创作现场,图片来源:罗菲 Large抚仙艺术驻地计划,程新皓在立昌村的创作现场,图片来源:罗菲

疫情结束后,“抚仙艺术驻地计划”于2023年在澄江禄充渔村正式开启,该项目通过邀请各地艺术家来到澄江驻地,对澄江及抚仙湖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挖掘与梳理,通过在地游走、考察与创作,重新遭遇和塑造来自地方的世界想象,这也让云南一度沉寂的艺术家驻地项目重新起航。近期参与驻地的艺术家程新皓着眼于抚仙湖一带的种种传说与当下现实的缠绕,将抚仙湖传说拍摄剪辑为一个四段体的录像。韩倩以化石和磷矿为线索想象一个未来的湖底世界与多重的时空。画家唐志冈面对经典风景写生的场景,去探索现场绘画与绘画语言实验之间的关系。

公立美术馆:服务公众、带动美育

近年来昆明的公立美术馆、博物馆也在积极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公教和文创项目开展得十分活跃。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以大型展览和画院画家作品展为主,同时也是昆明美术双年展的主场地。“城市之上:第五届昆明美术双年展”(2020)以昆明、上海和深圳为样板讨论城市文化及其景观。今年举办的“书写与边界”展(2023)则探讨书法在当代的失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议题。

13 云南省博物馆“摩梭Moso:家庭·婚姻·对话”展现场,雷燕作品,2020年,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摩梭Moso:家庭·婚姻·对话”展现场,雷燕作品,2020年,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除了精美的馆藏文物与专题展,也时常举办有关历史、工艺美术、纪实摄影等方面的精品展览。2020年省博与昆明当代美术馆合作的“摩梭Moso:家庭·婚姻·对话”中第五部分“对话”展,邀请了云南当代女性艺术家群体创作基于女性意识的与摩梭文化对话的作品。这些展览也反映出当代艺术的诸多实践和主题也正在成为公共议题被讨论。

位于云南省图书馆内的文达画廊因位置优势具有较高人流量,有着17年历史的文达画廊常年注重培养本地艺术收藏群体,艺术品以风景写实绘画以及花鸟水墨画为主,也开设艺术品拍卖板块。

泛文化机构:游动的艺术现场

16 TCG诺地卡艺术中心展出“秘境生灵:北欧摄影师镜头中的野性世界”,2021年,图片来源:TCG诺地卡TCG诺地卡艺术中心展出“秘境生灵:北欧摄影师镜头中的野性世界”,2021年,图片来源:TCG诺地卡

区别于完全专注于当代艺术的机构,TCG诺地卡是一家在昆明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从建立之初即把跨文化交流视作其核心工作。TCG诺地卡关注当代艺术、泛文化类活动和艺术普及教育。2020年之后TCG诺地卡降低了活动频率,但继续推介本地青年艺术家,与空空间联合举办“通感: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举办每年一度的“圣诞集市”。也通过“秘境生灵:北欧摄影师镜头中的野性世界”(2021)和“韵杜穆之门:澳大利亚原住民历史与文化周”(2021)这类展览持续介绍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

独立书店是本地另一种文艺现场的存在,这些场所经常举办各类分享会、讲座、对谈、工作坊、放映活动、小型演出,虽然他们并不完全以艺术为中心开展活动,但频繁而活跃的文艺活动依然是云南艺术生态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18 虹山西路18号的集合店,图片来源:附近书店虹山西路18号的集合店,图片来源:附近书店

虹山西路18号,这个地方是由附近书店、燕居打样行、浮生寄泊物馆、情绪织作、SOSO Café&Bar组成了的集合空间,由陈秦少浮、岳诗杰、Alyssa、Sheldon四人于2023年联合创办。区别于城市新兴商业环境,这个集合空间把自己安置在老旧的厂区院落,有着上世纪80年代既视感。在岳诗杰看来,他更喜欢城中村和老社区,这个地方没有经过仕绅化的阶段,没有大资本进来,可以被视作一种裂缝和皱褶,有许多回忆。附近书店可被视作集合空间里的公共区域。附近书店关注知识的流动与实作,它无意成为典型书店,而是朝向一个汇集和转化知识势能和潜力的环节,目前有影像、诗歌和艺术书三个方向。

麦田书店作为昆明最老牌的独立书店,这里是诸多文化人艺术家的聚集地,时常举办一些独立音乐会和放映会。KISS小组曾于2019年和2020年在此举行微艺术节。

从文林街到恒隆广场,大象书店都持续经营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客厅”,大象书店也于2020年末在它的下沉广场举办了“张华的后院”装置艺术展。有些时候,独立书店等公共环境也成为艺术家更容易实现展示和交流的场景。

昆明其他人气非常高的独立书店还有璞玉书店、东方书店等,他们也非常活跃的举办各类对谈和分享会,它们都注重提升书店里的阅读体验,也都拥有各自优质的受众群体。

15 昆明广场“闪回艺术计划第五回:允诺作为期待之物”现场,图片来源:郭棚 Large昆明广场“闪回艺术计划第五回:允诺作为期待之物”现场,图片来源:郭棚

北市区极具人气的同德昆明广场自2020年推出“闪回”艺术计划,利用精心设计的橱窗定期推介本地青年艺术家,摄影、绘画、装置,不一而足,如今已举办五回。在最近的“闪回”计划中,艺术家郭棚用霓虹灯等材料营造出一种消费场景特有的暧昧与雄心。而在第四回中,主办方甚至复刻了唐志冈和罗旭两位艺术家的工作室环境供游人参观。出品人刘珊和策划人阮洁尝试在昆明最繁华的商业场景中植入艺术体验,在她们看来,利用今天的商业场景和自身特性提供某种艺术体验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尽管未来不一定明朗,但还是需要一直做下去,这样的热情也受到作为学术主持的艺术家李季的大力支持。

结语:尚需拓展的生存空间

我们看到,尽管也有昆明当代美术馆那样正在雄心壮志梳理本地历史、布局机构未来蓝图的机构,但总体而言本地专业的从事当代艺术的机构和团队是非常稀缺的,更多的是综合类文艺场景或替代性的艺术空间。在城市地理分布上,这些年昆明的艺术现场处于多点散发状态,遍布不断扩张的城市各个或固定或临时的角落。

为艺术家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也包括本地不多的画廊,同样由冠江集团创立的1903 Space将自身角色定位为专业画廊,这里集中推介本地青年艺术家群体与个案:欧阳鹤立、熊王星、雷燕、李瑞、苏家喜、虞华、金大伟,以及本地女性艺术家群体和抽象绘画群体。这里也举办一些国际交流对话展览,如“栖息地:中法艺术对话”和“西南纪行:穿越百年时空的中德影像对话”等等。1903 Space意在培养本地藏家群体,也积极参与上海ART021艺博会。

具有活动能力的艺术家们继续保持着自我组织和四处游走,替代空间也继续坚持着实验艺术的态度,为更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成长提供了机会。而更多的空间或项目仍尝试在今天的商业场景、消费生活中提出文化艺术需求。

更多年轻的艺术从业者与本地艺术生态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他们大多缺乏实操的平台,过去孵化艺术项目的平台陆续退场,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和组织者需要到其他城市谋求工作,这也导致本地生态后备力量的薄弱。如何培养可持续推动的后备力量,如何在城市消费场景中植入艺术体验的同时也提出与之匹配的公共议题,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现场进行某种形式的整合形成更有力的发声,或许是接下来要商讨的问题。

在云南,在这个随时可能应对各种变化的时期,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各自探索着自身的可能性。这里的艺术现场如同不断生发的微观世界,在随机与偶然中寻求连接,寻求突破。

 

撰文/罗菲

于吉:临时的叠影中,她的劳作、坚持与抵抗

“我们是复形叠影中的一个,我是整体中部分的集合”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