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潜入“隐语之书”:与张晓刚重回云南,探寻他的文学与思想原乡

Jul 27, 2023   TANC
书写,在张晓刚的绘画生涯里从未间断。区别于图像“不可言说”的感知,写作直观地袒露了艺术家如何艰苦而诚实地内向寻找。正如普鲁斯特所言:“我们在一个世界里感受,在另一个世界里命名。”对于艺术家充满寓言与叙事性的绘画而言,他的所读所写如同一把来自平行世界的钥匙,为我们提供一种隐秘的镜像参考,让观众得以探寻潜藏在图像底层的意义迷宫,并关照艺术家的心理空间。

640张晓刚为展览“隐语之书”即兴创作现场
“‘隐语之书’是张晓刚离乡四十年后首度在昆明的个人展览,也正是居于昆明时期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促使他在早期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者,这决定了他日后如何体验和解释他身处的世界,并且成为一个不止于绘画的视觉思想者。”策展人鞠白玉如此解释此次展览的落脚点。

640-1张晓刚,《自画像》,木板油画,45.8 x 34.8cm, 1983
“张晓刚的艺术世界存在着一个恒定的主题,是对事物的感知产生的悖谬性,让我们在记忆与遗忘,虚构与真实,现实与超现实,幻觉与梦魇,熟悉与陌生,私人与公共的各种对立和夹缝中,在更近的事物里体会遥远,又从遥远处召唤回最迫切的现实——艺术家掌握的文化密码,在其创造的图像中布下了意义的迷宫。人们一直通过种种途径去试图破译这些密码,并且更想一探究竟,是怎样复杂交错的文化谱系构成一个人的精神史,以隐喻和象征搭建的时空画面又是如何达成。”

十一段文学叙事

探寻张晓刚的思想原乡

按照“寻常之物”“小王子”“来自夜晚的信”“忘川”“酒神与日神的悖论”“亲爱的圭山”“在黑白之间游荡”“第二图像”“蜉蝣日记”“马贡多与黄桷枰”“时间是个谜”十一个单元的展览结构,昆明当代美术馆本次展览展示了张晓刚自1970年代以来创作于不同时期、与文学意象具有关联的代表作品,尤其是从未公开展示过的早期作品以及他的日记、随笔、书信、草图等私人笔记(迹)。640-2

640-3“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小野工作室

展览首个单元“寻常之物”引述了但丁的诗篇:

纵使我把天才、艺术、传统全部召回,
也无法描述它的鲜明形象……
这些精灵所唱的歌曲就是这种宝石;
凡是不能展开翅膀飞往天庭的人,
只能在沉默中期望天国的消息。
640-4张晓刚,《我的母亲》,布面油画,200 x 260cm, 2012
“寻常之物”聚焦张晓刚作品中勾连着故乡昆明的成长记忆,其中1977年作品《老师的房间1号》致敬了对张晓刚的绘画具有直接和决定性影响的老师林聆;1978年素描《影像默写》记录了文革之后的美院学生面对经典小说与电影时表达的冲动;2012年的绘画《我的母亲》则描绘了来自时间与记忆中更加私密和个人的寻常画面。

640-5“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小野工作室
1988 年,张晓刚应邀为《小王子》在中国的首度出版创作绘本,彼时正值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彼岸时期”,他正在重庆创作自己的《遗梦集》。这一绘本在“隐语之书”的“小王子”单元中展出,也映射出艺术家子80年代末所遵循的古老绘画原则:“任何一种形式语言的诞生,都是与作者的素质、处境、 命运和对世界的感知分不开的。”

640-6“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小野工作室
“来自夜晚的信”同样聚焦张晓刚在80年代末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张晓刚受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的影响,在绘画中尝试了神话性空间的营造和高度梦幻的场景铺陈,并在象征母题、人物线条造型上对雷东进行了明显的借鉴,将象征性与戏剧性引入自己的绘画语言中,其中尤以“遗梦集”为典型代表。

640-7张晓刚,《遗梦集:三女神》,纸本油画,24.2 x 29.2 cm,1987

“忘川”这一单元以《重生1号:重生之门》和《忘川》等作品探讨张晓刚绘画中有关生与死,遗忘与记忆的重要主题。与此呼应的,是奥地利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eine Maria Rilke)忧伤的祷文《杜伊诺哀歌》:

但是生者都犯了同样错误
他们过于泾渭分明
天使(据说)往往不知道
他们究竟是行走在
活人还是死人中间
永恒的激流总是
在两个领域冲走一切世代
并比两者的声音更为响亮
640-8“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小野工作室
“酒神与日神的悖论”单元呈现了张晓刚90年代的“手记”与“重复的空间”系列作品,以及更为近期的“光”系列作品,试图借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经典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对于精神与感知如何相互成就的探索,辨识出贯穿张晓刚整个职业生涯的相互矛盾的两个自我。正如张晓刚今年早些时候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对于自己身上矛盾性的表述:“我是喜欢有‘魔性’的人,但我不是一个疯狂的人。我还是希望是有分寸的,好像貌似很冷静,但是里边藏着妖魔鬼怪。”

640-9张晓刚,《光6号》,布面油画,200x260cm,2022
“亲爱的圭山”单元中,《草原组画:行走的藏女》和《冬天的圭山》等张晓刚描绘与80年代的寻常景观与无名画像,以熟悉的风景投射了来自文森特·梵高(Vnicent van Gogh)和巴比松画派等遥远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

640-10张晓刚,《草原组画:行走的藏女》,纸本油画,78×109.5cm,1981
与此类似,在“在黑白之间游荡”这一单元中,我们看到艺术家如何在《充满色彩的幽灵:初生的幽灵》和“黑白之间的幽灵”系列等作品中,将表现主义因素融入超现实主义的语言模式,从而创作出带有自传性质的“奇想集”。640-11

640-12“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小野工作室
人们常说一个人青少年时期读的书,足以改变的他的一生。进入到展览空间的第二层入口,在黑盒子般的“第二图像”单元中,从艺术家的诸多日记、书信、散文、读书笔记中挑选出吉光片羽,呈现了张晓刚与绘画并行的更幽微的感性。珍贵的黑白历史影像被放大布满墙面,同时以多台老式电视机显影,将展厅的时间背景拨回到艺术家与朋友们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640-13

640-14“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郑小序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亲爱的提奥》《德拉克罗瓦日记》《密茨凯维支诗选》《禅与心理分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一本本年代久远的书籍,以及洋洋洒洒的一页页笔记与速写,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艺术、哲学、文学和心理分析等构成的现代主义的精神世界,而这个世界对张晓刚的影响在其后的数十年中一直伴随着他。这种阅读材料、手记和历史影像的汇合,让人联想到武汉合美术馆2018年的文献展“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为艺术家绘画中的视觉元素与表现手法搜寻深层的心理与思想渊源。

640-15“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郑小序
“马贡多和黄桷枰”单元中,策展人将《绿墙·青松》《蓝色的河道》以及张晓刚代表性的《大家庭1号-2006》等作品与《百年孤独》中马贡多小镇上家族命运的反复轮回进行对照,展现其创作中关于个人命运与集体历史记忆的探索。

640-16张晓刚,《大家庭1号》,布面油画,150×190cm,2012
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 Márquez)以自己的童年故乡阿拉卡塔卡为原型,虚构出马贡多这座蜃景之城。马贡多的兴衰与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环环相扣,见证了事实之难料与宿命之轮回。而离开昆明后的张晓刚,成为四川美术学院在恢复高考后迎来的首批新生,和川美77、78级其他学生一起,他们重庆黄桷枰求学的时光将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他的毕业作品《草原组画》和开始于90年代的“大家庭”系列,张晓刚的命运和创作迎来了巨大转折,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意识和集体观念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黄桷枰之于张晓刚这一代艺术家,正如马贡多之于布恩迪亚家族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都是创作者内心挥之不去的精神故乡。

640-17“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小野工作室
“蜉蝣日记”则呈现了艺术家在隔离期间创作的图像日记,包括《舞台3号:城堡》《蜉蝣日记:2020年2月22日》《蜉蝣日记:2020年3月29日-2020年,雅各的搏斗》等作品。如同卡夫卡在1916年搬进黄金巷22号小屋,特殊的隔离经历为张晓刚构筑了一个心理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交的超现实领域。

640-18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9月4日-阅读者2号》,纸上油画、纸张、杂志拼贴,79 x 101cm,2020
640-19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3月29日-阅读者1号》,纸上油画、纸张拼贴,54x73cm,2020
在“舞台”和“蜉蝣日记”系列中,张晓刚将熟悉的日常物陌生化,让物体在图像剧场中表达非物理性的全新意义。该系列作品也在今年3月于龙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大型个展“蜉蝣”中集中呈现,将张晓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显化的特殊时期对于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及其这三年来的生命体验与内心独白,全然向观众敞开。

640-20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9月22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81.5 x 98cm,2022

展览终章“时间是个谜”从博尔赫斯对于时间的发问出发,探寻艺术家在清醒与睡眠之间、生者与死者之间、公共记忆与私人记忆之间,对于过去时空的重访。1980年代,张晓刚为雄奇险秀的昆明圭山而着迷,常常与朋友结伴到圭山写生,以这里的风土人情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速写作品。在圭山宁静的自然村落中度过的时光,如同一段凝固的时间,时常浮现在张晓刚的记忆中。此后圭山的黑山羊亦带着时间使者的姿态,多次出现在张晓刚的画面中。

640-21张晓刚,《圭山寓言》,布面油画,120 x 150 cm(私人收藏 ,昆明),2016

在1998年发表于《人文地理杂志》第二期的文章《红土的恩赐——走进圭山》中,张晓刚写道:“投入当代文化十余年来,从小山村糯黑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这种登上特快列车的感觉,反倒使我常常回忆起在圭山度过的许多日日夜夜……我想,每一个艺术家是否应该在心灵深处寻找, 保留一块像糯黑那样的小小的圣地,以使我们身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不致轻易地迷失呢? ”

从80年代自云南出走,到90年代搭上时代的特快列车,再到走遍世界后重返故土,圭山是张晓刚在40多年的创作和人生轨迹中不断重返的坐标,也接近艺术家为何出走又归来的谜底。

保存记忆、对抗遗忘

以图像与书写建构的隐语之书

640-22“隐语之书”展览现场,昆明当代美术馆,2023年,摄影:小野工作室

虽然张晓刚曾多次强调自己“既不为时代创作,也不为社会创作,我为自己创作”,但此次展览清晰地展示出时代与社会变化在艺术家创作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阔别故乡40年后,张晓刚的“隐语之书”是一部如梦初醒的隐秘自传,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如何以图像和书写这两种方式保存记忆、对抗遗忘,正如张晓刚在展览开幕式中所言:“这个展览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在历史进程中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的。这种回顾是有点伤感的,但是对我来讲也非常欣慰。因为我们总算经历了这段历史,同时还在继续往前走。”

编辑/叶滢

撰文/佩莲

* 本文图片由昆明当代美术馆提供

正在展出


张晓刚:隐语之书

Enigmata

昆明当代美术馆

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


风景与心灵的同构:“远望者”许江的精神图谱

7月15日下午,“远望者——许江作品展”在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开幕,以三大板块揭示其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中的创作姿态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