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就在798,艾未未新展借明代祠堂重回公众视野

Jun 06,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1.pic
2.pic艾未未同名展览于6月6日开幕,现场爆满(图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人们都在热议,艾未未的最新作品是如何辗转于各地,最终凿穿了常青和唐人两家画廊的墙壁。这件作品原本是矗立在江西婺源的汪家祠堂,曾是操办仪式、庆典活动和炫耀家族权力的崇高之地,后经历政治剧变而破败不堪;在被经营古建买卖的浙江金华商人作为用于投资的商品买回老家后,艾未未以几百万的高价回收了这堆废墟,运向日益喧闹的北京798艺术区。那么,这座具有400年历史、颠沛流离的祠堂,又是如何被转化为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

 

专访艾未未

Credit Gao Yuan
艾未未,1957年出生于北京,1981年搬至纽约居住。1993年,他回到北京,之后一直生活和工作到现在

Q:请谈谈你在思维上的工作习惯,以及这种习惯如何体现在这次展览之中的。

A:作品具有理性的成分。把一座古建筑建在两个画廊之间,需要对将近1500件部件——建筑中的柱子很重,其中一根有两吨重、六米长——进行推断、测量、标示、运输,然后重新组合回去。但是,我的思维更偏感性,这件作品也更偏感性,感性到你认为它像把一口气吹进了一个烟斗,或穿过了一个烟囱,就一下子进入在里面,化在里面。

OAK_AWW_150526-210

OAK_AWW_150525-200

OAK_AWW_150522-021

布展现场(常青画廊)

Q:你说的“气”是不是某种对已消逝的历史秩序的提示?

A:这座房子房梁上的柱子,先搭哪根、后搭哪根有明确的秩序,分别处在高位、中位、低位,四根柱子才能够插到一处。这个情况既是逻辑上的又是心理上的,有些很多语言说不清楚。比如中国人的柱子为什么是这个尺寸,这不是通过计算完成的,而是被工匠反复观看,通过视觉和心理经验完成的。为什么有时候中国的东西会消失?因为中华文化所积累的一些事物没办法通过标准化传承,是模糊的。西方的哲学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东西量化,用同一个逻辑来解释复杂的世界。它实际上是一种效率。东方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承认量化的普世价值。我们觉得它颠覆了已有的情感世界。那种混沌的、甚至不讲理的情感方式。这个也是我们存在的方式。

 

OAK_AWW_150522-065
OAK_AWW_150528-256布展现场(常青画廊)

Q:就你这件作品来说,当下由于我们无法完全恢复某些秩序,所以这次呈现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A:对。这件作品存活在过去的氏族社会中。在当时,一切秩序非常完美:村子里的一个算命的、一个木工、一个老中医,都非常完美。今天,这个秩序打乱以后,这一切是没法恢复的,它散了架。

Q:即是说,这种秩序放到现在这个世界它也不适用?

A:完全不适用,它是被历史淘汰的。因为那个社会,即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本身已经成为生产的障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说,它已经丧失了生产力,不适应现代资本主义的竞争。在当时,一座房子能用掉这么多木头,但现在,整个河北平原、华北平原都找不到造这一间房子的木料——到哪里去找那么大的一棵樟树?

Q:这件作品寓意于“借尸还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A:但这件事情至少始终可以被谈论,对吧?所谓“还魂”不是说我们要把对这件事情的想象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但我们还是可以解释今天的社会形态,以及关于个人和权力的关系。

Q:所以您认为“借尸还魂”还是具有当下的适用性?

A:当然。我们需要理解的事物不同了,但是我们的理解方式还是没有真正地改变。

DSC_4871DSC_4855展览现场(图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Q:你以现成品的方式来展现作品。那么,从技术层面讲,你如何将能量最大化地展现出来?

A:我必须以一个比较客观的方式看待它。我必须不承认这座建筑蕴含的文化系统。我要颠覆这个系统。所以我把它架在两个空间之间。这个秩序系统被暴力地冲断了,是不完整的。它曾经是完整的,现在它是不完整的,但它甚至不是“不完整的”——它在另一处让你想象它是完整的。作品从另一个空间延续过来之后并不是不存在了,它仍然存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本质的问题。

我们必须把古代的伦理放在现实的结构中去检验。我们把“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放在今天所形成的契约的、竞争性的社会中。我们以“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等概念来检验它。

Q:现成品最为“狡黠”之处就在于艺术家的主体性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A:这个展览给人的感觉很莫名其妙。这个房屋的建筑,也不能说没意思,空间也不能说没意思。那么,这个老人到底做了什么呢?你说他什么也没做不对,但说他做了好像也不对,是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但实际上我还是把地铺得很好,把该遮挡的光都遮挡住,也完成了选灯泡、贴警示条的工作。

DSC_4889

艾未未个展现场

DSC_4940

展览现场(图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Q你做的是一个“展示的工作”。

A:这个说得很准。表达就是如何展示。过去,每个人都希望去表达,但是以什么方式表达,是物在表达还是你在表达,还有很多技巧在里头。

Q:你不相信个人能表达什么。

A:我不相信个人能表达什么。我觉得个人能够表达的就是他的存在。一个存在作为有特征的存在就是它所体现的一个“态度”。态度决定了我是谁,或者说,我们是谁。采访、撰文/杨紫

OAK_AWW_150528-271

OAK_AWW_150602-367sm布展现场(常青画廊)

 

展览信息

个展:艾未未

常青画廊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策展人: 崔灿灿

6月6日-9月6日

本文图片由常青画廊、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Oak Taylor-Smith)

线上展览 | 线上展览平台LEAP LABS首展今日上线

艺术界》LEAP LABS特约策展人李振华,与《艺术界》、《艺术新闻》执行出版人曹丹首次推出线上展览——“为未来而创造,想象不可想象之事”。邀请27位青年艺术家各自以“图像”的形式,特别创作“寄给未来的一封信”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