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exhibitions|展览 与胡尹萍“随时开始”:在协作中重构“生态”

正在UCCA沙丘美术馆的胡尹萍最新个展 “你可以随时开始”以毛线编织为经纬,将个体记忆、集体劳动与未来想象交织成一张复杂的意义之网。自2015年启动的“小芳”项目已发展10年,本次展览不仅凝结了艺术家和阿姨们一起度过的时间,也邀请观众重新审视社会价值体系和生产、定价机制,对未来发出展望——创造可以随时开始;这无疑是一次具有野心的尝试。

exhibitions|展览 安妮卡·易的“进化”世界:一场重塑生命感知的系统更新之舞

美籍韩裔艺术家安妮卡·易(Anicka Yi)2016年的影像《味道基因组》(The Flavor Genome)与一场虚构的探险有关:叙述者沿着亚马逊河寻找一种神秘生物——萨乌达德里莎(Saudaderrhiza)。它是植物与动物的混合,身体结构不断变异,并且能够通过其花粉的传播激活真菌网络。这种生物的名称源自葡萄牙语中的“saudade”,影片的旁白将这一词语的含义解释为“对所爱之物的怀念,却深知能否与其重逢全凭命运,不可知亦无法掌控”。

feature|特写 南洋艺术复兴:东南亚新兴艺术机构图卷

“南洋”——这个被潮汕方言、闽南语和马来语共同编织的地理称谓,始终漂浮在历史的褶皱里。南洋是明、清时期以来对东南亚一带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称呼,它既是19世纪苦力贸易中“下南洋”的血泪航线,也是20世纪革命者流亡时的临时庇护所;既是殖民者眼中香料与橡胶的生发地,又是历代华商家族构建商业帝国的南方版图。如今,当当代艺术机构在这片海域的各个港口落地,它们继承的不仅是“南洋”的物质遗产,更是一场关于离散与融合的未完成叙事。

feature|特写 创造「接触地带」:AAA如何拓展南亚艺术社群叙事

“档案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紧密相连,它为艺术创造了一条新的路径。而这正是艺术恒长之原因,”印度艺术家沙弥·达斯(Samit Das)在《论印度艺术档案库之必要》一文中提到,印度艺术档案的缺乏与当地文化语境的缺失相关联,并导致了所谓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1]。这种现象在其他南方地区的艺术史中也能得到映证,正如德里达在《档案热》中所提示的,档案的建置某层面上亦意味着档案的消解,某种不合权力掌控者观点或历史叙事之档案的丝网。而在前殖民地建立艺术档案库则相当于隐藏的权力结构有意识地建构“接触地带”——文学研究者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将其定义为一个“帝国遭遇的”“在地理和历史意义上分割的人们彼此接触并不断建立关系的”空间[2]。在国际主义叙事被多极化局势不断撼动、南方现代性不断被重塑的当下,后殖民历史与南亚艺术成为艺术界的热点,同时相关的档案研究也在涌现。

feature|特写 以“疗愈”重塑东南亚文化图景:一体两面的曼谷艺术馆与考艾艺术森林

长期以来,作为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曼谷都处于当代艺术版图的边缘地带,但这种局面近年来正悄然改变。2024年1月,曼谷唐人街中一座曾在大火侵蚀后被废弃多年的旧印刷厂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新兴当代艺术机构曼谷艺术馆(Bangkok Kunsthalle)。横跨艺术、电影、音乐、舞蹈、文化、建筑与其他形式的创意对话,曼谷艺术馆带着一种非传统美术馆空间的实验性,雄心勃勃地将自己定位为泰国及东南亚地区当代艺术枢纽,致力于促进国际与本土的双向文化交流。

exhibitions|展览 “鸣沙”:来自敦煌的十种或更多的回响

在上海敦煌当代美术馆特别驻留项目“鸣沙”的现场,艺术家杨振中对一件旧作进行了升级。2006年,在上海艺术家自发组织的“38个个展”中,杨振中首次呈现了这件最初名为“我有一个梦”的声音互动装置:利用电脑变声软件的简单处理,观众在艺术家设置的演讲台上发出的声音会被转化为其它音色。在“鸣沙”项目中,这件作品的标题被改为“回响”(亦名“沉默即同意”):艺术家使用AI技术,将观众的声音转化为十个采样于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真人音源,从而实现台上一人发言,台下异口同声的效果。

exhibitions|展览 顾念所未见:在“那流动的必将永存”中回望自身

正在成都知美术馆展出的“那流动的必将永存”与韩梦云一幅以低垂郁金香为视觉中心的画作同名。虽未被收纳于本次展览中,画作的主题却以另一种方式在此延续:郁金香自中亚引入欧洲后引发热潮,成为荷兰“郁金香热”泡沫破裂的中心。透过郁金香这一脆弱的历史性意象,韩梦云关照跨文化的历史流动,追溯不同文明相遇与碰撞的轨迹。而在美术馆的语境下,未现的郁金香宛若并行展根系植物的破土,经由生长的脉络,成为无形的在场。

exhibitions|展览 以收藏与时代合奏:当代中国影像藏家的多元姿态

摄影与影像艺术的收藏始终游走于收藏趣味、时代叙事与市场机制的交汇处。本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藏家单元展览“定格瞬间,对话未来——中国六位具有影响力的当代影像艺术收藏家珍藏展”精选了六位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收藏家靳宏伟、乔志兵、邵忠、眭群、王津元、王珺的影像收藏,通过他们收藏脉络中的一个切片,构建了当代影像艺术的微叙事。在他们的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趣味与历史叙事间张力的不同侧面。

exhibitions|展览 “时代逸飞”:陈逸飞和他看见的时代

作为艺术家陈逸飞(1946-2005)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完整的个人回顾展,“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于近期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幕。从绘画出发,陈逸飞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视觉艺术工作者,并凭借一己之力,投身于早年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将中国油画作品的国际价值带向全新高度、在“大美术,大视觉”理念下进行多元艺术实践与发展,推动了绘画、影视、时尚设计与传媒、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与融合,也诠释了海派文化如何以开阔的胸襟孕育创新。陈逸飞如此概括自己:“我做的都是关于‘看’的事情。”

exhibitions|展览 在阿那亚艺术中心探测“步海探渊”,从鱼腹内外展开的生态之链

在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白鲸记》中,捕鲸船“裴廓德(Pequod)号”船长亚哈执着地追寻那头咬断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Moby Dick),但这场人与自然的对抗最终以双方的毁灭告终。170多年后,在阿那亚艺术中心的0展厅和圆形剧场,佩恩恩的个展“步海探渊”也以鲸鱼为引,邀请观者重新凝视着人类与海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