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煜,从小在青海玉树长大,离开家乡后,儿时的回忆一直召唤着他重返故土。从2003年开始,他开始往返于玉树与工作地西宁,拿着相机走进藏区,拍摄了大量康巴藏族的家庭合影和生活照。2020年之后,作为某种情感回馈,他找到那些曾经拍摄过的牧民,把照片还给他们,并在征得同意后录下了他们拿到照片的时刻。为了感谢这位“陌生人”留下的照片,牧民们常常回赠给他糌粑、酥油、牦牛绳、药材等作为礼物。
从2023年11月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宣布2024年的展览计划起,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的大型回顾型个展就备受期待。他的创作通过画册、网络图片早已被中国艺术界所熟知,但直至这场汇集了艺术家近半个世纪间所创作的87件作品、共100幅画作的大型研究性展览落地,来自中国的的观众才得以回归线下,去直面经由系统性梳理的原作呈现。
在新年来临之际,《艺术新闻》特别推荐世界范围内15座值得期待的新开博物馆与美术馆,这些即将于2025年揭幕的艺术机构来自不同大洲与地区,印度、泰国、中东、日本、巴黎、纽约……这些新开博物馆和美术馆展示了不同城市城市更新的切片,也反映了正在崛起的新兴艺术场域在艺术建设方面的愿景与行动。
回望即将落幕的2024年,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信心不足、巴以冲突与俄乌战争等地区动荡也给艺术界带来了冲击。当“重返现场”的渴盼已经重归现实,艺术机构的年度展览和项目看似回到常态,但内在的问题与冲突却再次涌动。离散、编织、回流、游牧、再生……这些动词构成了《艺术新闻》的2024年。在三月以“The Art Journal”之名重新出发的《艺术新闻》,在始终关注和书写国内艺术现场的同时,也将目光也投注于东南亚、中东、韩国等艺术新兴地区的变动,并深度关注离散华人艺术家群体和回流中的新生代艺术家;既重新观察纤维艺术再次“被看见”的历程,也对我们与AI共处的现实与未来展开想象。以“处处都是外人”为题的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激起了对“身份政治”介入艺术的质疑和讨论,艺术市场版图的扩张和业绩下滑的两极表现也带来不少迷思。
2024年,来自海外的艺术先驱们在中国呈现的个展均不约而同以“时间”作为主题——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杉本博司个展“无尽的刹那”、吕克·图伊曼斯个展“过去”,到香港大馆举办的布鲁斯·瑙曼个展聚焦“艺术家如何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动力和能量”。正如在展览“布鲁斯·瑙曼”中策展人所提出的问题——“布鲁斯·瑙曼的艺术为何需要被不断重温?”这些创作生涯均在五十载上下的艺术家们持久的创作生命力从未因时间推移而削弱,亦如同“无尽”与“刹那”这对美丽的矛盾修辞所暗示的,曾经作为先锋影响一代人的艺术创作既凝结了转瞬即逝的一刻,也带领人们进入过去或未来的无穷时空,收集与展现着人类社会的永恒精神记忆。
“艺术机构如何支持和帮助艺术家的创作?又如何让这些复杂的观众能够去理解、接受这些创作?我们要从时代的复杂性、观众的复杂性来考虑这些问题,这个问题并不取决于你是在香港、欧洲、东京或是中国内地。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来打开这种复杂性。”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在今年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如此说道。2024年看似是外部环境的“复杂问题”被解决的一年,然而,2024并非是2019的回归,艺术机构仍需面临那些涌动在表层之下的关于自身、以及结构性问题的追问。
2024年仍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在持续的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在希望与危机的矛盾之间,国际交流的恢复带来更多的“在场”与具身体验在各地的艺术现场都得以显现,华人艺术家在缝隙中以更为灵活的应变,出现在国内外不同地方的展览中。在慕尼黑、上海、悉尼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均带来大中型个展的曹斐在逆全球化的困境中依然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前沿;张培力在北京泰康美术馆的回顾展和红砖美术馆的全新个展,以充沛的能量和尖锐的态度直面现实困境;尹秀珍则以上海当代美术馆和新绎美术馆的个展,带来了职业生涯中体量和强度最大的年度创作。